互聯網信息傳播弊端及治理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23 03:10:00

導語:互聯網信息傳播弊端及治理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信息傳播弊端及治理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上傳播的信息繁多,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空前自由與社會控制相沖撞,形成了較鮮明的對立性,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治理,給人類原有的社會傳播的治理經驗,帶來了挑戰,在充分認識到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優點和重要性之外,更要深刻認識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的艱巨性,應對這一傳播現象的缺陷進行深刻研究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互聯網治理措施,使其朝向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論文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傳播;治理;研究

一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弊端與不足

我們在受益于互聯網傳遞信息便捷,有效的同時,也應該清楚的看到互聯網信息傳播中的種種弊端與不足。在互聯網的時代,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是沒有知識,而是知識過剩。由此,我們由一個缺乏知識的年代進人一個知識泛濫的年代,網絡上的信息太多,太雜,人們往往不知道該選擇哪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匿名性

匿名性(anonymity)是互聯網重要的情境特點,也是影響網上行為的重要因素,即“在一定的情境下,行為者對于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覺情況的感知”。就是網民可以憑借代號隱匿部分或全部在真實世界的身份和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社會地位乃至氣質、人格、自我等等。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在網絡世界里,‘我’是以某種虛擬的形象和身份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網絡上的交往活動不再像一般社會行動那樣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實體和時空位置。因此,‘我’可以盡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慮后果。”這一方面使得互聯網的信息泛濫我們很難找出確切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引起對傳播這些信息的人的權威性跟公正性的懷疑。這也導致了互聯網相對于其他傳統的媒介傳播來說更不真實、可靠。

(二)互聯網傳播帶有不健康、暴力、色情、淫穢的信息

在廣泛傳播的互聯網時代,經常會有一些不和諧的信息出現。一是有人主動尋找;二是被迫接受。這會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注意到,在網上詐騙、暴力、色情、恐怖、宜傳邪教、賭博等事情在互聯網上時有發生,而BBS、討論區、留言版、論壇等又是“重災區”,受災的往往都是以青少年為主,他們對上網著迷上癮,難以自拔,這些“垃圾信息”在一點點的毒害他們幼小的心靈,同時也污染了互聯網絡環境,從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減小青少年面臨網絡隱性傷害的危險,真正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這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三)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真實性無法鑒別

真實性、可靠性是信息的生命。然而,在網絡上傳播的超容量信息中,不真實的甚至虛假的信息屢見不鮮。一些網站把媒體上的信息進行加工剪裁,缺乏完備的信息機制,加之人力財力有限,不可能對的所有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商業利益驅使,為引起”轟動效應”、提升點擊率而故意傳播虛假信息。上述種種原因使商業網站所發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有些組織或個人通過聯網主機信息的情況就更為復雜。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信息,還可以在BBS上、新聞組里、公告板上甚至電子郵件里信息。每個組織的動機千差萬別,每個人的素質或高或低,互聯網又可使信息匿名、假名地多渠道隨意而不經過審查的快捷,虛假信息的傳播就成為極有可能和非常容易之事。

二互聯網信息傳播弊端治理研究的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互聯網傳播法律體制

在現代社會里,黨和政府對媒體控制的手段除了規定大眾傳播的管理體制外,更重要的是制定有關法律法規,把對媒體的管理納人到法治的軌道。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傳播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迅速地暴露出來。網上色情泛濫、黃毒污染、病毒肆虐、黑客橫行,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加快速度為網絡立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立法來管理網絡的國家之一,目前已出臺多個涉及互聯網的法規性文件。如國務院及有關部委以法規形式公布的網絡媒體管理辦法就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方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還有一些法律、法規正在制定和完善過程中。這些法律法規對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的互聯網站的條件及設立程序、上載新聞內容的禁止性條件、網絡安全、網上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凈化網絡環境、維護網絡秩序等一系列間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于規范和管理國內網絡媒體的建設和活動,抵御網上有害信息的思想滲透,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給各級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執政、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據。我國的網絡媒體管理正在從直接的行政的管理為主的方式,逐步過渡到以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網絡傳播的用途多樣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網絡的治理,必然要比單一地用于大眾傳播、而且基本上屬于地域性或全國性傳播系統的傳統傳媒業的治理,復雜得多。網絡傳播立法,因而具有高難度。當我們要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的社會法律來約束傳播的不正當行為,維護正當的傳播信息的合法性。完善現如今網絡傳播管理不善的弊病,使網絡傳播走上法制化的進程。是互聯網信息的傳播更加合理、規范化,更符合社會的長久發展。

(二)落實互聯網信息傳播管理制度

1登記注冊制

要求服務商在從事相關服務時到政府主管機關指定的部門進行真實資料登記,以此明確和強化網絡從業者的法律和網絡安全責任。實行登記注冊制的主要目的是接受管理。如韓國2005年的《維護報紙自由與功能法),規定韓國新聞網站必須向政府主管部門登記。

2實名制

以真實姓名或資料使用互聯網,是促進用戶自我約束及問貴的有效辦法。目前,一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網絡實名制,但有的是政府行為,有的是服務商為降低風險的自發行為。如美國雅虎規定,網民必須履行注冊手續并提供有效電子郵箱,通過郵箱獲取注冊密碼,方可登陸發言。在德國,網民只能在專門博客托管服務網站開設博客,并登記護照號碼和實際住址。挪威的官方網站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如咨詢、報稅等,自然而然就需要進行實名注冊。日本在部分BBS中保存了網民IP地址信息,預付費手機實行完全實名。目前,我國由于戶籍制度的問題,還不能夠將個人的身份信息與網上注冊信息相銜接來驗證注冊個人信息的真偽,這給互聯網的管理帶來了不便。

3許可制

以審查許可的方式,對一些重要網絡內容或重點從業者和用戶進行某種控制。法國根據提供服務的性質劃分為多種許可證,有的須由經濟財政工業部部長審查批準,其余的由電信監管機構批準頒發。在韓國,從事網絡廣播電視業務、手機電視業務必須履行申報手續取得相應的運營許可資格。新加坡實行分類許可制度,網絡從業者依照其性質及提供服務的內容分為需要許可和無須許可兩類,凡向主管部門登記,遵循分類許可證規定的義務,都被認為自動取得了執照,登記后的網站應根據《互聯網運行準則》,自主判斷并管理其網頁上的內容。

4分級制

主要是根據一定標準,對網絡內容進行分級,以便于網絡用戶選擇適合的網絡信息,主要是保護未成年人。在多數國家,一般是從技術范疇,要求服務商對內容進行分級后作出明顯標志,或者向用戶提供過濾分級軟件。負責分級的是電影、文學作品分級辦公室,采用的標準是電影和文學相同的分級標準,未成年人不宜的內容絕對不允許出現在網上。

5內容檢查制

政府主管機關對網上傳播包括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傳播的內容進行檢查和監管。新加坡、德國對網上有關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種族歧視、納粹類的違法信息監管尤為嚴格。新加坡不許在網上煽動種族歧視內容,政黨大選期間也不允許有攻擊性內容。韓國對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傳播的內容實行日常監測制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澳大利亞于2004年開始監管匿名政治性網站,使互聯網上的政治活動受到像傳統媒體一樣的規范。

(三)加強互聯網傳播控制技術

互聯網是技術的產物,世界各國都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加強管理。對技術研發、使用及人才培養,多數國家從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英國、澳大利亞等都有一套互聯網管理的技術手段,及時發現、跟蹤網上有害信息。發達國家安全部門每年都在管理技術方面投人相當大財力、人力,保證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技術管理也不落后。目前廣泛的網絡管理技術主要有分級技術、過濾技術、防火墻與訪問控制技術、身份識別與鑒別技術、內容偵察與偵察控制技術等等。美國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使美國不僅可以輕松地對本國互聯網進行監控,還可以監控其他國家。1998年起,美國商務部將全球互聯網資源管理權交給下屬機構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艾肯”(ICANN),負責全球互聯網根域名服務器、域名、IP地址、互聯網通信協議的分配與管理等事務。對ICANN的管理,美國商務部具有絕對主動權。過濾是一種通常做法,就是制訂一個封堵用戶訪問的“互聯網網址清單”。如果某網站被列人該“清單”,訪問就會被禁止。從技術角度講,過濾一般使用基于路由器的IP封堵、服務器以及DNS重新指向等技術。

(四)加強互聯網信息傳播行業自律

如果說法律與法規是具有強制執行意味的“他律”,那么行業的“自律”則以道德規范、專業精神和社會良知作為支撐,行業自律是大眾傳媒向社會承擔責任的具體表現。自互聯網在我國興起后,各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紛紛成立自律性組織,如1999年4月15日,由20多家主流媒體在北京簽訂了第一個《中國網絡媒體公約》;2002年8月17日,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又有幾十家網站通過了《保護網絡作品權利信息公約》,這些無疑促進了網絡媒體的健康發展,為互聯網管理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制定行業規范

利用網絡協會和絕大多數服務商,自覺遵守互聯網管理的自律規定和規則,如美國電腦倫理協會的“十誡”、日本的《電子網絡運營中的倫理綱領》、新加坡的《行業內容操作守則》等,這些規定提供了服務商應當遵守的基本理念、經營基準、網絡用戶的行為模式和方法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彌補了法律和政策的不足。雖然規定不具備強制性,但對維護互聯網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2推動行業自我監管

自律組織往往通過開設舉報熱線或舉報網站等形式,發動公眾特別是網民進行監督。公眾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和傳真的方式,向行業組織舉報他們認為不合法的網絡內容。行業組織在接到投訴后,會評估該內容是否違法,如果認定是非法內容,就通過IP地址確定該信息的來源,并根據信息的不同來源,將問題移交給相應執法機構來處理。對于已認定為違法的內容,行業組織會通知服務商刪除。各行業組織基本上都堅持“有舉報必處理”原則,并將處理結果及時向舉報人反饋。公務員之家

3促進業界與政府合作

各類網絡協會在加強自我管理的同時,還代表會員向政府提供互聯網產業和法規方面的政策建議,通過與政府的互動合作促進互聯網的共同管理。如,英國互聯網監察基金會負責將網上違法信息向政府主管部門舉報,協助打擊控制色情等違法內容,基金會與包括內政部互聯網工作組、全國打擊高技術犯罪署等在內的40多個部門和組織建立了聯系人制度。

4提供安全瀏覽服務

網絡協會向網民特別是家長和孩子提供普及教育,引導用戶正確、安全使用互聯網。同時向網絡從業者和網絡用戶提供過濾、分類軟件及其相關技術,下達過濾關鍵詞表等。歐盟支持的“國際熱線聯合會”有25個不同國家的成員組織,針對網上兒童色情和種族歧視等不良信息,向各自國家的服務提供商下達過濾詞進行封堵。

(五)加強互聯網信息傳播社會監督

社會監督的力量包括每一個公民和組織,但在互聯網監管中以網民、家長和學校等為重點。社會監督以無時無處不在、低廉的成本、有利于網民自律等特點,被許多國家廣泛采用。政府通過開展多方面教育普及活動,提高民眾自我保護和網絡監督意識,同時設置熱線電話,開辦監督網站,引導他們自覺參與到互聯網管理。民眾主要以舉報網上違法內容的形式進行監管。政府發動社會監督的手段主要有:

1設立專門機構

新加坡廣播局成立志愿者組織互聯網家長顧問組(PACI),澳大利亞設立專門公眾互聯網咨詢機構互聯網警報,為本國公眾提供咨詢、教育以及研究支持服務。我國在2004年6月,有140多個成員單位的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成立了“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并在網站上公布了《互聯網站禁止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規范》。標志著我國網絡媒體在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方面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2給予資金支持

新加坡傳媒發展局從2003年2月起設立了S00萬美元的互聯網公共教育基金,現已培訓幾萬名母親。歐盟計劃2005~2008年《多年度行動計劃》中有近一半預算,用于提高互聯網用戶安全警惕意識。

3普及監管宣傳

政府通過開展法律法規和基本常識等教育普及活動,規范網民的網絡行為,形成網絡道德規范。澳大利亞政府在互聯網上制作大量通俗易懂的教材,新加坡設立反垃圾郵件網站,為用戶提供防范垃圾郵件的基本知識與方法。一些國家的政府還經常主動開展群眾性的討論、競賽等活動,普及網絡常識。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互聯網的社會治理,對人類原有的社會傳播的治理經驗,無疑是一種挑戰。我們應制定合理有效的互聯網治理措施,深人研究互聯網理論及其技術,加強管理,利用它為社會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