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寒熱并用醫治普通感冒
時間:2022-12-02 03:36:00
導語:小議寒熱并用醫治普通感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感冒發病之廣,個體重復發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普通感冒大多病情較輕,持續時間較短,常不被人重視,更不被認為是難治病,其實現代醫學對感冒幾乎無對因治療的方法,只能進行難以影響病程的對癥處理。重癥感冒不但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孩、老年體弱者的生命。而且,感冒也是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風濕熱、急性腎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種疾病發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須積極防治。筆者根據數十年來治療感冒的實踐體會,提出以寒熱并用法治療感冒,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目前感冒的治療現狀目前對于感冒的治療,除純用西藥外,基本上可分四種情況:一是按風寒風熱等辨證論治,方如荊防敗毒散、銀翹散之類,主要由中醫使用;二是依據現代藥理學抗病毒作用研制的清熱解毒類中成藥,如板藍根顆粒劑等,主要由西醫、中西醫結合者辨病使用,部分中醫也辨病使用;三是清熱解毒類中藥與西醫解熱鎮痛、抗過敏藥等組成的復方制劑,如三九感冒靈顆粒劑等,也是辨病使用;四是近年來少數醫家提出的寒熱并用的治療方法,如王氏等認為感冒的寒熱很難截然分開,應寒熱并用;董氏認為風寒風熱不易分辨,自擬寒熱并用的“柴防感康湯”(柴胡、防風、白芷、黃芩、桔梗、甘草)治療感冒。這幾種方法,哪一種療效好,都是根據臨床體會和理論推斷,并未有人進行對照研究。
2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風寒,熱由寒化傳統理論認為,普通感冒的病因是主要是風邪,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濕,秋季夾燥,梅雨季節夾濕邪等。由于臨床上以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故而以夾寒、夾熱為多見而成風寒、風熱之證。六淫侵襲有當令之時氣和非時之氣。由于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但筆者從醫近三十年來,所遇普通感冒病人及自己、家人感冒的體會,均是寒流來襲,氣溫突降,或穿衣太薄、脫衣過早,或淋雨冒風、涼水游泳等受寒涼所致,即使盛夏感冒,也是貪涼過度。只見過受熱過度而中暑,從未見過受熱過度而感冒者。在受熱過度,汗出過多,正氣受損,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更易受涼而感冒,但并非感受熱邪所致。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或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都是導致人適應能力下降,或影響人的防御意識和措施,但最終還是因受涼而病感冒。在西醫理論中,也認為寒冷是感冒的誘發因素。因此,筆者認為,普通感冒的病因是風寒,有時可兼濕邪,即均能使人感到寒冷一“受涼”的因素。臨床所見的風熱表現的感冒也是感受風寒所致,因為化熱極快,或素體內熱重而呈寒熱錯雜,熱勝于寒所致。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和各種溫病不同,時行感冒和各種溫病所感受的是帶有溫熱性質的毒邪。
在《內經》論及類似感冒的描述,均以風或風寒為因,如《素問·玉機真藏論》:“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張仲景更是以“傷寒”論外感,應當是受感冒乃受涼引起的客觀現象所影響。《類證治裁·傷風》云:“如初起風兼寒,宜辛溫發表,郁久化熱,又宜辛涼疏散。”也是認為感冒由風寒所致,其熱由寒所化。熱由寒化,是形成寒熱錯雜的病理基礎。
3寒熱錯雜是感冒的重要病機,臨床上寒熱難以截然分開一般認為,風寒、風熱是最常見的兩種證型,正確區別這兩種證型是治療感冒的關鍵。兩者相同之處: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的衛表癥狀和鼻塞、流涕等肺系癥狀。從惡寒發熱的輕重,有汗無汗,鼻流清涕還是濁涕,口渴與不渴,舌象脈象來鑒別。風寒: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咽喉腫痛,舌苔薄黃,脈浮數。
從以上鑒別的方法來看,似乎不難,但臨床并非如此。一是感受風寒之后可迅速化熱:傳統認為,寒邪郁久可化熱。但臨床所見,感冒病人感寒之后可迅速化熱,快者往往數小時即可出現熱象,慢者一、二天即可轉化。常見一些病人初起寒戰,特別惡寒,得衣被仍寒戰不止,數小時后高熱,不再惡寒或微惡寒,或惡熱,無汗,并可很快出現口渴。筆者認為,這就是寒邪迅速化熱之表現,并且形成的是外寒未盡,寒熱之證。感冒病人大多是門診就醫,開兩、三劑藥沒吃完,甚至藥未人口,病情就已發生變化。二是素有內熱,復感外寒:素有內熱之人,因內熱耗傷正氣,更易感受風寒而感冒,形成寒熱錯雜錯雜之證,臨床常見感冒初起,鼻流清涕卻咽喉腫痛,口干口渴,即屬此類。三是病情不重,寒熱癥狀均不典型。四是用于鑒別的癥狀和體征有些并不實用,如無汗一癥,認為是寒邪郁表所致,但臨床常見惡熱無汗之高熱,多辨為熱證;又如脈象的數與不數,在發熱較高的情況下無鑒別意義,因體溫每升高1℃,脈搏增加1O~20次/min,《傷寒論》第52條云:“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醫宗金鑒》云:“傷寒未發熱,脈多浮緊,寒盛也;已發熱,脈多浮數,熱盛也,均宜麻黃湯發汗則愈。”此“熱盛”當指發熱較高而言。至于脈象的緊與不緊,對于一般臨證時間不長的中醫來講,很多人是沒有掌握的,但他們也經常看感冒病人。
因此,臨床所見多為寒熱錯雜癥狀,如鼻流清涕與咽喉腫痛并見,惡寒與口干口渴并見,咳吐黃痰卻反惡風寒等。筆者認為:寒熱錯雜是感冒的重要病理變化,寒熱錯雜也是感冒的主要證候。
4寒熱并用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傷寒和溫病學家均有寒熱并用的治法,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就是寒熱并用治療外感的典型,其他如小青龍加石膏湯、麻杏石甘湯等。如《傷寒六書》之柴葛解肌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療風邪初中經絡之大秦艽湯、《此事難知》引張完素治療外感風寒濕的九味羌活湯等。《溫病條辨》之著名辛涼解表方銀翹散中也有辛溫之荊芥穗。
鑒于臨床上寒熱并見及寒熱轉化的迅速,筆者認為:寒熱并用、解表清里是適合于大多數感冒患者的治法,解表可辛溫辛涼并用;清里需用清熱解毒藥物,以截斷病勢。就藥物的特性來說,解表發汗,以辛溫解表藥作用較強;抗病毒、抗菌作用還是以清熱解毒類藥如黃芩、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為突出。以二者結合,在表之邪“汗而發之”,入里之邪清而去之。因此,筆者組成了寒熱雙解湯用于感冒的治療,方由柴胡、金銀花、板藍根各15~30g,黃芩、葛根各15g,荊芥(后下)、桔梗各12g,防風(后下)、羌活、連翹各10~15g,甘草6g組成。惡寒、噴嚏明顯加桂枝(后下)12g;發熱較高并汗出口渴加生石膏3Og,知母12~15g;頭痛、鼻塞明顯加白芷15g;咳嗽明顯加炒杏仁12g;暑天兼濕者用量宜小,加藿香、佩蘭、厚樸(均后下)各12g。虛人感冒用量減半,氣虛加黃芪、黨參各15g;血虛加黃芪、當歸各15g;陽虛者可少量運用清熱藥,加附子(先煎)6~9g,桂枝1O~12g;陰虛加玉竹、沙參、麥冬各12~15g。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多年,療效較好。
5典型病例曹某某,女,32歲。1999年12月1日診。患者昨日晨起后覺鼻塞聲重,流清涕,當日下午覺身冷惡寒,當晚自測體溫37.5C;次日晨發熱,微惡風寒,體溫38.9C,自服感冒傷風膠囊2粒,2h后未見效果于上午來診。診時發熱,無汗,不惡寒,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咽于口渴,咽喉略痛,體溫39”c,舌淡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診斷:感冒,辨證:風寒感冒,入里化熱,寒熱錯雜,治法:寒熱并用,解表清里,處方:
自擬寒熱雙解湯,柴胡、金銀花、生石膏各30g,黃芩、防風(后下)、羌活、葛根、連翹、板藍根各15g,荊芥(后下)、桔梗、知母各12g,甘草6g,2劑。電話隨訪結果:
患者中午12時許服頭煎,下午14時汗出,測體溫38.3C;晚21時體溫37.9C,服二煎;后半夜通體汗出,濕衣被,感口渴甚,起床喝了不少水;次晨體溫36.9C,鼻略塞,少有流涕,咽干略痛,周身略覺酸軟,將第二劑藥上午、晚上各煎服1次;第三天晨起除略覺鼻塞外,其他無明顯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