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教學中踐行醫學倫理教育思考
時間:2022-10-28 03:47:55
導語:解剖學教學中踐行醫學倫理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為基礎醫學教育當中較為特殊的一門課程,而且以教學實驗為主要學習內容。因此,人體解剖學教學實驗課中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教學較為恰當的一門課程。踐行醫學倫理學,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不應當把相關部門獨立,而應當將各個部門連接成一個有效的完整的系統。如何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這一完整的教學系統貫穿醫學人文教育是一值得探討的課題。
1學校是醫學倫理教育規劃者
當前,解剖學中的尸體多為病人捐獻而來,而捐獻者大多被學校的名稱以及聲譽所吸引[1]。那么在學校層面如何提高捐獻力度,踐行倫理教育是其中的一個要素。①當前,醫學院校尸體的捐獻模式為紅十字會委托學校對尸體進行收集管理。因此,醫學院校必須給予捐獻者及其家屬承諾,做到每個捐獻者的尸體會得到良好的處理,從尸體捐獻日開始到尸體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學校應當確保尸體不會腐爛,能夠科學的保存至使用之日。②學校應當有專門的捐獻辦公室以及專人管理,當前社會對尸體捐獻普遍認識不高,認為尸體在捐獻后會被學校亂用。因而,為加強宣傳力度,學校應當培訓專門的工作人員,加強捐獻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力爭在每個捐獻環節都做到讓家屬滿意。加強宣傳尸體捐獻的意義,這也是一種對捐獻者及其家屬的一種人文關懷[2]。③學校應當建立合適的紀念館。遺體不同于遺物,它更多地承載了捐獻者個人的情感體驗、人生經歷和社會關系,曾經有過生命的尸體也有尊嚴,應該得到應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將尸體看作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體就是尊重人性[3]。學校層面可以對捐獻者的個人檔案進行收集,并進行管理,在紀念館中介紹捐獻者的生平,統計捐獻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徑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圖像文件。定期對捐獻者家屬進行匯報,并且組織學生老師紀念捐獻者。④加強科普教育,解剖學是醫學教育中最為基礎的學科,是一門以形態為主的科學[4]。在學校層面,定期對公眾展館,開放紀念館。科普尸體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數人能夠理解及接受尸體捐獻,甚至接受解剖學。
2教師是醫學倫理教育的執行者
當今社會,醫生普遍反映社會地位嚴重下降,勞動工作時間偏長,生活質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難度增加。其基本的原因是信任問題。然而深進一層考慮,如何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建立有效的平臺加強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被許多醫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們在無法左右疾病發展的時候,更應該從人文的角度去幫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醫學教育當中不僅僅是對疾病的診療技術,更為注重的人文素質的教育。解剖學中以教學實驗為主,而其受眾多為剛入學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階段的學生仍然存在較高的學習依賴性。因此,教師影響較高年級的學生要大,在體現醫德以及醫學倫理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第一門專業課時就牢記人文教育。無論作為解剖教研室技術人員到解剖課老師師應當從每一個環節重視和加強醫學倫理的教學[6]。從實驗課標本的準備開始,技術人員應剃凈尸體身上的毛發,之后才能夠用于學生的解剖,這是對死者的尊重。教師上課時,首先要有規范的衣著,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規范,解剖前對尸體進行默哀,可以起到對學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時應當向學生介紹實驗用標本尸體的收集過程進行這方面的倫理教育。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對待標本的態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學生身上也是醫學生醫德實踐的第一個環節。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愛惜標本和科學解剖尸體的態度。教師應教育學生要首先要尊重標本,即尊重死者,體現為保護死者的隱私,解剖時珍惜每一個標本。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嚴格執行解剖學的標準流程,嚴禁對標本進行拍照,嚴禁對標本做出不禮貌的動作如嬉鬧等。教學活動結束后,解剖的廢棄物應集中收集妥善,科學的處理,有效的標本應當再次回收手機。不得隨意丟棄,要隨時隨地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對社會負責。可以采用與殯儀館聯系從而進行焚燒處理。要求學生保持課室以及實驗臺的衛生整潔,解剖實驗臺的整潔、器械的干凈、實驗室衛生等也都在傳達著一種尊重死者這樣的一種理念,也是對學生進行醫學倫理教育。
3學生是醫學倫理教育的體現者
醫學生最終會成為一名醫生,所謂“大醫精誠”不僅僅是指醫術高超,更多的是指醫德的高尚。工作崗位時的得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學校學習時的人教育。而解剖學教學因其特殊的目標對象成為學生踐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好平臺。作為一名醫學生,應當正確認識自己和尸體之間的關系,并且將尸體看成是自己的老師。在內心,醫學生應當要尊重捐獻者,在第一次課時應當發自內心的哀悼死者,尊重死者,直接體會到所學知識是從許多逝者的奉獻中獲得。由此,學生很容易產生對倫理的思考,從而逐漸形成人性的觀念,發掘自然人性所在,由此種下“生命至高無上”的種子。在默哀完畢后,老師給學生講述捐獻遺體者的事跡,帶領學生宣讀“醫學生誓言”,通過捐獻者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和環境熏陶中受到教育。否則,將有可能導致了我們對待人體尸體的態度不夠認真嚴肅,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不尊重、不珍惜、不愛惜尸體的現象。綜上所述,在校園內部要提高尸體捐獻力度,踐行人文素質教育,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應當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才能提高學生的醫學素質,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大醫”。
作者:賀小松 葉秉坤 宣愛國 冷水龍 龍大宏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周憲春,解剖實驗教學的倫理教育[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3,31(4):166.
2趙華翔,梁蓓蕾,范婭琦,等.醫患關系的社會輿情對醫學生影響的量化分析與質性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5):570-573.
3馬學功,陳麗,馬逍悅.醫學院校解剖實驗教學的倫理教育[J].包頭醫學院院報,2012,28(2):116-117.
4劉曉柳,熊彥娥.淺議人體解剖學日常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7:13-14.
5吳遠.融醫學倫理教育于人體解剖學實驗的若干建議[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19(3):50-53.
6柏永剛,劉文.淺談解剖實驗課中的德美教育與倫理問題[J].實驗室科學,2014,17(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