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衛生規劃實施進展

時間:2022-08-20 10:08:55

導語:推動衛生規劃實施進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動衛生規劃實施進展

區域衛生規劃是當今國際上推崇衛生事業發展先進的、科學的模式。新的模式的展現,無疑是對過去傳統的衛生計劃模式的根本改革,也是衛生事業發展、適應兩個轉變的重要改革.要制訂與組織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必須體現政府行為,得到計委、財政、城建、物價、勞動、人事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由衛生行政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1區域衛生規劃實施前狀況

1.1全市和城區醫療服務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供過于求。全市醫療病床與醫生需要數及其供需平衡調查評估表明:按病床使用率65.49線計算,病床的供與需之比為。.92,若按病床使用率85%,計算則處于過剩狀態。全市1993年至1995年病床使用率分別為53.5%、51.3%、50.8%;城區市直醫院病床使用率1993年至1995年分別為70.6%、70.9%、“.8%。醫生的供與需之比為1.2,也處于過剩狀態。

1.2衛生資源分布不合理,城市偏大、農村不足。據衛生評估調查資料表明:每千人病床數市區為10.47張、縣城為7.12張、農村只有1.27張。衛生經費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與縣城,占總衛生經費投入的88.38%,農村只占n.62%。

1.3醫療機構的效率與效益低。據九江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情況調查:市直8所綜合性醫院和??漆t院綜合醫療平均每名醫生每日承擔門診量為2.35人次;每名醫生平均分管病床2.08張.每張病床平均年業務量收入為2.9萬元。

1.4衛生資源分布結構不合理,重醫輕防,比例失調。全市衛生總經費投入中,醫療經費占62.25%、預防經費占14.39%、婦幼經費只占2.96環。

1.5城區醫療機構過于集中,分布不合理。市區現有面積約30平方公里,人口43萬,集中8所市直醫院及1所軍隊醫院。不僅醫院過多,而且醫院間距甚近,不利于發揮醫院的效率與效益。

1.6廠礦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多,效率與效益普遍偏低。衛生資源配置重復,浪費嚴重。據1995年9月對全市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資料調查表明:全市現有廠礦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319家,占全市672所醫療機構的47.4%,其中綜合性職工醫院65所,占全市81所綜合性醫院的80.2%。廠礦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設有病床3188張,病床使用率很低。以上存在問題的原因,有歷史遺留的,如建國前狹小的舊城區就有3所近百年的教會醫院。建國后在原院址基礎上擴大發展,也有當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管理體制、計劃模式、政策因素等間題,以致形成衛生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有限的衛生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使現有的醫療服務體系與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不相適應,影響了衛生事業的發展,影響了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順利進行。

2推動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區域衛生規劃實施進程為建立一個新的、適應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需要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我市衛生行政部門在市政府領導下,采取了以下幾項具體措施:

2.1市政府下決心在衛生部門的醫療機構布局上做了重大調整。撤消與市第一醫院一墻之隔的醫專附屬醫院,與市第二醫院合并為新的附屬醫院,調整后按《九江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設病床400張,在分級管理與評審的第二周期按三級醫院建設。撤消市傳染病醫院,與市第三醫院合并為新的第三醫院。這樣,在市區東、西、南區各有1所功能較強,集醫、教、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原市第三醫院搬遷后,其所在地廬山區人民醫院按皿級醫院規模建設,擔負著該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經過幾年建設與努力創建,1996年初接受了江西省衛生廳組織的“二甲”醫院評審。同時,在醫改前,將功能相似的市婦女兒童醫院與市婦幼保健所合并為市婦幼保健院;將位于東北角的市精神病醫院更名為市第五醫院。這些工作均于1995年底前全部完成。調整后使市區醫院布局較為合理,優化了衛生資源的配置,為醫改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2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改善鄉(鎮)衛生院條件。我市利用進行衛生貸款項目,小三項建設及地方配套資金,五年來對49所鄉(鎮)中心衛生院全面進行了改建、擴建和新建;65.7%衛生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改造,使這些醫院的基本條件與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與此同時,投入資金對全市9縣1市(縣級市)的防疫站、婦幼保健所進行了擴建與新建。為力圖糾正醫療衛生服務的正三角、資源分布倒三角的不合理狀態,全市新建、擴建衛生院業務用房4.5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400萬元。購置裝備醫療設備700臺(件)。此外,市政府從財政上每年安排70萬元醫療設備???,用于鄉(鎮)衛生院購置醫療衛生設備。為提高鄉(鎮)衛生人員業務素質與水平,免費培訓衛技人員480人次。為基層初診、雙向轉診、合理分流病人創造了條件。1995年農村綜合平均病床使用率較1994年提高2.4個百分點;藥品收入1994年比1993年占總收入比例下降2.6個百分點;醫療收入1994年較1993年增長24•8%,1995年又較1994年增長14.0%。為使病人留在基層醫院就醫,改變高等級醫院從事低等級服務創造條件,使病人過多集中在縣城和城市幾家醫院的現象有所改善。

2.3本著成本效益的原則,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我市除對1所三級醫院大型醫療設備另作安排外,其它醫院按級別以裝備適宜設備為主。在鄉(鎮)衛生院已裝備的醫療設備中,95%是適宜設備。對高檔醫療儀器,都要經過市衛生委員會設備配置專家組嚴格論證、評估。原則上在同一層次不做重復配置,盡可能做到資源共享,充分發揮高檔設備的效益。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全市430萬人口,配置CT4臺,城區市直醫院2臺,偏遠的大縣2臺。

2.4提高以醫療質量為核心的全面質量管理,加速醫院分級管理與評審。我市大多數醫院由于撤、并、改等原因,醫院分級管理與評審比全省要遲一步。但各級醫院抓住醫改契機,深化醫院內部管理,按照衛生部評審標準,積極創建。醫院領導把主要精力從抓經濟收入轉到抓醫療質量上,把抓硬件轉到抓軟件建設上來。由于醫改,新制訂部分醫療收費價格,職工醫療保險用藥范圍都按醫院等級應用,促使醫院以抓醫療質量、全局質量達標管理。1996年初,本市有7所醫院通過了評審。

2.5落實《條例》精神,加強醫療機構的監督與管理。經市政府批準《九江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原則上不增醫療機構,不再盲目擴增病床。對衛生資源本著“規劃總量、調節存量、優化增量”原則,市縣兩級醫療病床根據實際需要作適當存量橫向調整。與此同時,加強對社會醫療機構的監督與管理:一是原則上不新增社會醫療機構,按《九江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實行總量控制;二是對特殊專科,根據人群需求,實行二級審批;三是對個體的執業人員經過嚴格考試,合格者才具有執業資格。1995年全市對1800名個體執業人員進行了執業考試,合格率為65%;四是強化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監督職能,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條例》規定,不聽勸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3積極穩妥地推進廠礦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社會化,逐步實現衛生全行業管理國務院《關于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擴大試點意見》中明確指出:“推進區域衛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企事業系統醫療機構的社會化,逐步實現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一直是實現衛生全行業管理的一大難題,也是衛生資源重復配置、不能合理利用舊的管理模式的弊端。勿庸置疑,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的建立與發展,對保障職工醫療、維護職工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多種原因,確實也存在很多困難與問題。醫改的實施,矛盾更為突出,有的企業交了醫療保險金,再向本企業職工醫院(所)投入資金已無能為力,有的即使有錢,也不愿為人作嫁。而這些醫院的大部分服務水平偏低,過去它們作為企業福利單位,不要過問經濟效益。醫改后,由地參保杠謹慎使用屬于自己個人帳戶,買方(患者)對賣方(醫院)有自主選擇權利,面臨醫療市場競爭情況,缺乏與政府辦醫療機構競爭力。隨著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多數企業對職工醫院(所)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使它們難以生存與發展,逐步向社會開放,給全市醫療機構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增加了醫療機構監督與管理的難度。同時,也難以保障人民的醫療需求,醫療糾紛時有發生。1995年9月,就我市醫改試點中企事業醫療機構去向問題進行了調查,初步認為,在考慮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的去向及對策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逐步將醫療機構從企事業中分離出來,將衛生資源納入規劃調控,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同時,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優化醫療機構配置,按照《九江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要求,合理布局。三是健全與完善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四是分離步驟與方式由企業自主選擇。五是與醫改相適應,與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相結合。六是分離方式要與政府承受能力相結合。

1996年我市被列為優化資本結構比照試點城市,試點方案以增資、改造、分流、破產為主要內容,這是企業改革的一個契機。在制定“九五”區域規劃時,初步打算采取分類組合、改組改造、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方針,對企事業自辦醫療機構,區分全民與集體兩種所有制,按機構的規模與功能,根據不同情況,將采取一是企業想交,政府愿接,將職工醫院成建制移交政府;二是企業不想辦,政府接納有困難,可以幾家合并,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或與大醫院結為聯營體;三是企業不想交,但附近有條件較好的醫院,就醫方便,可縮小其規?;蜣D型(預防保健型);四是獨立偏遠工礦區,可以自主經營,優先內部職工就醫。也可與附近大醫院結成醫療聯合點,面向社會開放。無論采取何種形式,衛生部門對職工醫院(所)都要實行統一設置和管理??傊笫聵I醫療機構社會化,是一項艱巨復奪拍勺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調研與試點,積累經驗,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與配合下,逐步在全市推行、建立一個新型的與醫改相適應的醫療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