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05-06 09:44:48
導語:中醫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職學校是我國培養專業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職業空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職學校的中醫專業應該跟隨時展的潮流,積極開展改革活動。基于此,文章對目前中職院校中醫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性對策進行探討和分析,以期能夠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中醫事業發展提供服務。
關鍵詞:中職學校;中醫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隨之而來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也逐漸提升,這就與當前中職院校中醫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質量產生了矛盾,也為我國中職院校中醫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時展的背景下存活并發展下去,成了中職院校中醫教育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中職學校中醫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中醫行業發展之初,由于當時獨特的社會環境,中職院校成了培養中醫人才的主要陣地,培養出了眾多專業技術型中醫人才,為我國的醫療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隨著社會的進步,中職院校的中醫專業明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培養的人才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當前的培養模式下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中醫專業課時較少
中醫專業的技能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關鍵,學生是否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以及職業能力,基本上都是由專業技能課程直接決定的。但是從目前的教學中可以看出,中醫專業的技能課程課時量大約占比整體的三分之一,大概有1000學時,這就使得過少的課時數量與繁重的教學任務呈現嚴重不對等現象,最后的教學效果也就難以盡如人意。
(二)教學內容淺顯
由于中職院校中醫專業的教學時數過少,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導致不能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因此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技能課程,都存在教學內容過于淺顯的問題,學生所學知識無法與實際的醫學實踐結合在一起,不能將掌握的技能與未來的職業發展進行無縫對接,從而導致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上會面臨很多阻礙。
(三)課程結構不完善
中醫專業的課程本應該以專業技能以及醫學基礎課為主,但是在大多數中職院校中仍然缺少專業性的核心課程,一些對于學生發展非常重要的課程比如生物學、傳染病學等都沒有成為正規課程體系中的一員,使得學生的專業基礎沒有得到明顯的發展[1]。同時課程結構中也沒有體現出新課改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部分公共課程被一些教師無故擠占,而在見習教學中也沒有規范化的課時標準,見習環節變得可有可無,以上這些內容都反映出了當前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甚至存在混亂的現象。
(四)實驗課占比較低
中醫專業是醫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醫學是一門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非常嚴格的科目,但是在當前的中職中醫的教學標準中,實驗教學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甚至有不少教師完全忽視了實驗對于中醫學生的促進作用。由于目前的中醫人才在進入執業系統中大多被安排在中西醫結合部門,在治療方法上也大多采取中醫和西醫相結合的方式,這就說明學生不僅要掌握陰陽五行等中醫理論和技能,也要具備西醫中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中職院校卻忽視了實驗教學,缺少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實驗的器材和設備,也沒有專業教師來指導學生進行實驗,造成了學生實驗水平普遍較低的窘迫局面。
(五)缺少見習環節
在目前的中職院校中,中醫專業的見習環節大多以實訓的方式代替,而實訓是職業教育中理工專業進行職業培訓的一種方式,這就使得中醫專業與其他理工科的培養模式雷同,沒有將其與理工科的職業教育進行區分,也就導致具體的實訓環節與中醫專業的特征缺乏對應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實訓的項目比較少,大多都是以脈診、舌診等一些簡單的方式作為實訓的具體環節;其次,實訓的設備也比較落后,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見習要求;最后,實訓中的模擬標本無法發揮出人體的作用,導致實訓期間得出的結論與醫學臨床的誤差較大。
(六)畢業實習實效低
雖然絕大部分中職院校的中醫專業都會安排學生進行實習,但是實習的效率卻比較低,沒有實現畢業實習的真正價值。首先,一些高級別的醫院不愿意接受中職院校的醫學生,所以他們只能被安排在一些低等級的醫院或者醫療機構,學生在實習中的專業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其次,學生在實習中很少有實際操作的機會,使得他們空有理論而無法在實踐中檢驗其正確性;最后,部分推拿方向的學生被安排在盈利性質的保健機構,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不得不做出妥協。
二、中職學校中醫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對策
(一)改革教學標準,增加中醫專業的課時量
為保證學生能夠在專業技術課程中收獲專業技能以及中醫學素養,最關鍵的是要增加課時量,讓學生能夠在充足的時間內逐漸吸收課程中的知識,掌握扎實的中醫技能,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做準備。因此,教育部門和中職院校應該聯合起來,深入考察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中職中醫專業的教學情況,邀請中醫學專家和學者共同商議改革教學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形勢,逐漸增加中醫專業的課時量,減少一些與專業相關性較弱的課程設置,使得現有的課程體系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2]。在增加課時量的過程中,也要推進中醫教學與國際先進醫學理念相結合的進程,使得我國中職院校的中醫專業能夠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對醫療衛生行業的要求。
(二)延伸教學時間,深化中醫專業的教學內容
從前文分析可得知,當前中醫專業的課時量較少,無法滿足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學習任務的要求,而教學時數少也造成了另一個嚴重的影響,即教師無法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使得他們呈現出來的知識過于淺顯,無法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因此,為改善這一狀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的發展,應該對現行的3年學制進行改革,在適當的基礎上延長教學時限,形成4年制甚至5年制的中醫專業學制,也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方向,推出不同年限的教學制度,讓教師有充足的實踐挖掘更加深刻的教學內容,也讓學生學習更加深入的課程內容,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從而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上能夠有更強大的競爭力。
(三)研習教學體系,優化中醫專業的課程結構
從中職中醫專業發展現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的課程結構不夠完善,缺乏必要的基礎課程,導致學生的專業能力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有關專家和學者應該深入研習中醫專業的教學體系,不斷優化其課程結構,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中醫人才[3]。首先,要增加基礎性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比如生物學和傳染病學等,促進中醫專業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其次,將專業思想融入到其他公共課程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共同發展,比如在中職語文課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中醫學古文內容,讓學生在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也能增加對中醫學文化的了解;最后,課程的設置要遵循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順序,比如第一年學習文化基礎課,第二年學習專業基礎課等。
(四)增加教學實驗,提升中醫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
實驗是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提升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必要途徑,而在中醫學專業中設置實驗環節,能有效增強學生中西醫結合的能力,促使他們成長為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在中職院校的中醫專業,應將實驗歸為正式的教學課程,并為之提供先進的專業化設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醫學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已經掌握的中醫學知識解決問題,在不斷歸納實驗現象和結論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實踐力及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能力。
(五)突出見習環節,加強中醫專業人才的專業能力
實訓雖然也是實踐操作的一種培養人才的模式,但是實訓在中醫專業中無法替代見習所起到的作用,因為實訓是在模擬情境中進行實際操作,而見習則是在真實的醫院場景中接觸最前沿的中醫理論和操作步驟。因此,為了加強中醫專業人才的專業能力,中職院校應該重視見習環節的作用,不得以實訓代替見習,同時經過與有關部門的協商,建立學校的附屬醫院,構建教學與見習相互穿插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職院校的競爭力。
(六)加強臨床實習,提高中醫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
針對當前畢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應該著力于加強學生的臨床實習,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實踐操作,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提升他們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競爭力,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中醫人才。首先,借鑒先進的西醫專業畢業實習方案,保證中醫在不失去辦學特色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學生畢業實習的效率;其次,學校在選擇學生畢業實習的場所時,應該深入考慮醫院的科室、醫療設備是否滿足學生的實習要求,指導教師是否能夠給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最后,建立學校與醫院的友好關系,形成醫校聯合體,共同促進帶教能力的提升,實行“現代師徒制”,以學校教師為“成長導師”,而醫院里的臨床醫生為“專業導師”,對學生實現嚴格的指導和管控,從而提升他們的臨床醫療能力以及職業素養[4]。
三、結語
中職院校的中醫專業必須跟隨時展的步伐,逐漸開始教學改革,針對課程體系不完善和畢業實習環節存在漏洞等問題,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通過完善課程體系以及實習制度,不斷提升中醫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使之成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醫療衛生人才,從而讓中職院校為醫療行業輸送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桂香,武敬亮,劉曉影,等.醫學院校“三全五導”中醫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0(02):125-127.
[2]蔡云,馬新飛,韓許高,等.大健康時代背景下中醫養生學新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9(07):944.
[3]韓輝,李燕村.基于“學歷+技能”的中醫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9(08):55-57.
[4]胡鴻毅.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醫藥高校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1):38-43.
作者:李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