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銀行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24 04:40:55
導語:郵政儲蓄銀行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現狀中發現問題、尋找契機,對制定具體改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SWOT分析模型能夠幫助郵政儲蓄銀行從內外環境的相互聯系中作出分析、評價,準確了解其在市場中的位置,通過目前的優勢和劣勢、未來發展存在的威脅與機會,立足現狀分析,展望預測其未來發展方向與潛力。進而極大提升對策建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優勢
1.城鄉貫通的網絡布局優勢。
目前,服務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業發展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農信社、郵儲銀行四類,與之相比,郵政銀行的網點具有橫貫城鄉,并且主要分布于鄉鎮的特征。這種網絡布局與我國目前重點支持“三農”發展、消除經濟與金融二元性的協同發展戰略相契合。借此,郵儲銀行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對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極的金融支撐作用,對典型的微觀發展模式“一村一品”提供信貸支持,支持當地的主導產業;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提供金融服務;在提供鄉村發展提供金融支撐和服務的同時促使自身獲得較快發展。
2.廣覆蓋低成本的硬資源優勢。
郵政儲蓄銀行自2007年正式成立以來,采用“自營+”二元體制,進一步完善了郵銀協調機制,形成了“郵銀合作,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促使其可以利用郵政儲蓄幾十年來積累下來的網點與客戶資源優勢,加強與郵政企業在網絡建設、業務發展、客戶服務、資金安全等方面的溝通,從而形成郵儲銀行廣覆蓋的優勢局面。同時,“一元”郵政網點具有運營成本低、工資成本低、信息獲取成本低等特征。而且,作為一個具有全功能牌照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分布于各個地區的分支社區銀行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以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形成范圍經濟效應。
3.資金優勢。
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優勢體現在兩方面,即儲蓄余額規模大和沒有壞賬損失與不良資產。這為其發展帶來了后發優勢。首先,郵政儲蓄因此而獲得經營資金批發業務的優勢,可以與其他銀行辦理大額協議存款以獲取利率上的優惠,在貨幣市場上發放拆借貸款等。其次,資金優勢也為其開展中間業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為許多中間業務都是與儲蓄賬戶有著密切聯系,如開放式基金業務、收付款業務、保險業務等。
4.信譽優勢。
郵政儲蓄有著“百年郵政、百年信譽”的品牌效應,通過自身長期不懈的優質服務,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為其發展積累了信譽優勢。郵政儲蓄在網絡、產品、服務、客戶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競爭力。另外,郵政儲蓄擁有非常優良的資產,在沒有任何資金風險的情況下,依靠中央銀行再存款利息補貼實現了儲蓄余額的擴張。因此,相對于其他的商業銀行,更具有無呆賬壞帳風險的優勢,具有更好的信譽,被人民稱為“百姓銀行”、“綠色銀行”。
(二)劣勢
1.品牌戰略初步啟動。
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運作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政策保護,使得郵政儲蓄對產品的認識較晚,直至2007年郵儲銀行成立后,才開始著手研究、實施品牌戰略。目前,品牌戰略仍處于初步啟動階段,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嚴格的品牌管理體制,忽視品牌的生命周期以及延伸性,缺乏品牌嚴密化、系統化管理,造成其在不同地區的開發、宣傳、定價以及服務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其次,品牌建設停留于產品層面,而品牌服務較為缺乏,品牌成為了產品的代名詞。再次,品牌內涵建設有待深入。品牌建設和傳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所有部門及其員工共同參與,尤其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一線員工,而目前郵政儲蓄銀行主要將品牌作為營銷部門的職責,而忽視了員工的重要作用。最后,郵政儲蓄銀行的宣傳與開發利用力度還不夠,對網絡、電視、廣播等媒介的利用還遠遠不足。
2.業務經營能力不足。
由于長期以來依靠政策生存,郵政儲蓄的業務經營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市場競爭的要求。第一,融資渠道單一。目前,郵政儲蓄銀行融資主要依靠的就是儲蓄,這也間接導致了郵政儲蓄資金流向問題嚴重,很多農村資金流向城市。第二,業務范圍狹窄。2007年郵政儲蓄銀行的建立,零售業務、穩健的低風險資產業務以及中間業務都得以大力發展,但業務量仍集中在傳統業務方面。第三,缺乏信貸經驗。郵政儲蓄銀行的企業信貸業務、個人信貸業務剛剛起步,此前從未有過相關經驗,現處于摸索與積累階段。第四,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其在金融產品設計、資本運作方面的人才匾乏與經驗欠缺,難以適應業務領域多元化發展趨勢的要求。
(三)威脅
1.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突出。
我國經濟具有二元特征,在金融方面則體現為金融市場的二元化結構,城鄉金融發展具有較大差異,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突出。首先表現為農村金融的“空洞化”。自1998年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規模效益原則下,業務重點逐步轉向大中城市,撤并了大多數縣及縣以下分支機構,這就導致了縣域金融體系的萎縮以至“空洞化”現象的出現。其次,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縣支行的貸款權上收導致其吸收存款大多流向城市,農村資金“非農化”的現象;另一方面,郵政儲蓄一直以來的只存不貸問題導致農村金融的大量資金被抽走,雖然人民銀行以部分轉貸農業發展銀行和對農村金融機構再貸款方式將部分資金返還給了農村領域,但效果有限。這就進一步擴大了農村信用資金的供給缺口,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關系的失衡。最后,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支農作用不足。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業務上主要經營糧棉油等收購資金的封閉管理,為農業基本建設、農副產品收購以及農業綜合發展提供的貸款不是很多,甚至支持農村經濟開發等多項貸款已經停止;而且,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財政撥款,而我國財政歷年累積的包袱過大,導致撥補的款項不能及時到位,這又給農業發展銀行帶來一定的籌資負擔。
2.競爭壓力突顯。
2007年3月2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主體的多元化結構,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得以初步引入。其中,中國農業銀行網點遍布城鄉,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齊全的服務功能;農村信用合作社從業人員多、城鄉分布廣泛、與農戶直接業務往來頻繁;業務多元、營銷能力較強的農村銀行和城鎮銀行的大量興起等等。這種業已形成并日益強化的競爭格局給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構成較大的壓力和威脅。
(四)機遇
1.新農村建設提供良機。
自2005年來,我國的中央一號文件一直特別強調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支持,新農村建設為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農村產業化、鄉鎮企業及鄉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供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多元的金融服務。而四大行縣域支行及其附屬機構的撤并所導致的農村金融“空心化”,為郵政儲蓄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機遇。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卡連網通用工作啟動,實現郵政儲蓄網絡由封閉走向開放;2004年全國31省郵政儲蓄綠卡網絡新老系統成功切換上線,實現匯通全國、走出國門,成為全國最大的個人金融服務網絡。
2.中間業務開拓新市場。
2003年8月郵政儲蓄的新老資金實行劃斷后,其中間業務開啟了較快發展進程。現已開辦國內及國際匯兌、轉賬業務、兌付政府債券、個人及公司國內國際結算、保險、國債、代收代付業務、代銷基金和理財產品等多種業務。而且,通過與保險、基金、大型企業的合作,逐漸進入高端客戶市場。低風險、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勢必將為郵政儲蓄銀行開拓新的市場,帶來新的機遇。
二、郵政儲蓄銀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明晰定位,明確發展戰略
銀監會核準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指出郵政儲蓄銀行應“充分依托和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互補關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目標、功能和市場三方面明示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定位。這就要求了郵政儲蓄銀行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發揮以農村金融業務為主體的專業性商業銀行的功能,面向廣大農民和鄉鎮企業的市場對象。在此基礎上,明確發展戰略,因地因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深入的策略措施。
(二)加強品牌建設,深挖品牌價值
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開放多元的內部環境,實力強大的眾多競爭對手以及對高品質金融消費的需求,使得品牌建設成為郵政儲蓄銀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要強化品牌意識,充分注重品牌質量,加強對其管理,并增強其產權保護意識。二是注重市場細分,實現品牌定位的差異化,避免銀行服務同質化,為高端客戶提供具有更多附加值的金融服務。三是不斷通過品牌形象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使品牌保持活力,長期發展。四是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滿足客戶內在文化需求和品位需求。
(三)多元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
郵政儲蓄銀行應建立起獨特的競爭優勢,在金融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最終發展成為滿足國民經濟需要的現代金融企業。為此,郵政儲蓄銀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其網點資源和全國性服務網絡優勢,大力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拓展業務范圍,變傳統的規模增長方式為效益增長方式,鞏固負債業務;以服務“三農”產品為切入點,發展中間業務;采用“批發+零售”的策略,拓展資產業務。其次,應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合作,在融資和中間類業務上與證券公司展開合作;以戰略聯盟和股權合作,建立銀保間的資本紐帶,實現資本融合。進而拓展新的業務領域,促使各種金融業務的有效整合,提升其競爭力。
作者:劉娟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