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營運商業銀行監管論文

時間:2022-06-02 11:04:36

導語:業務營運商業銀行監管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業務營運商業銀行監管論文

商業銀行監管是一個連續、完整、循環的過程,是由市場準入監管、業務營運監管、風險評價、風險處置以及市場退出等相關要素和環節組成。

一、市場準入監管

1.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金融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一個國家或地區并不是商業銀行越多越好,監管當局審批設立商業銀行機構,一定要考慮一國或一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設立商業銀行與當地經濟發展、市場競爭環境結合起來。不然,會導致銀行業的惡性競爭,引發金融危機,反而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和社會穩定。2.符合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商業銀行合理布局、公平競爭的原則。我國金融業發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和完善現代金融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商業銀行市場準入必須遵循這一要求,當前我國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社區銀行,擴大引進外資銀行,就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審批設立商業銀行時應考慮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商業銀行的數量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經濟發達地區商業銀行機構多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少一些;公平競爭原則,設立商業鋃行機構要有利于形成競爭機制,避免行業壟斷;要求商業銀行機構依法臺規經營和開展有序競爭,避免利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損害同業利益和同業形象。3.符合最低資本金及股權結構和股東資格要求。具有任職資格的高級管理人員和一定比例有金融從業經驗的人員。4.符合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的要求。在商業銀行法人機構的市場準入標準中,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科學、民主、高教的決策體制和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內部約束機制。要求有完善的內控制度,主要包括:統一、嚴格的業務標準、程序及相應的制度;統一、科學的授權、授信制度;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系統;獨立、高效的內部稽核審計系統;建立完善的內部報告及信息管理系統;重要業務崗位的監督、制約機制。5.符合經濟核算的要求,確定的綜合經營計劃和預期財務指標水平比較合理。綜合經營計劃應對未來大部分業務的市場情況進行描述和分析,并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和業務策略。6.符合商業銀行營業場所的要求。商業銀行有固定的營業場所,且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安全保衛防盜、防搶和消防設施,以及開展各項業務的必要設施,確保高度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二、業務營運監管

1.業務營運監管的主要內容

(1)資本充足性。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監管,關鍵的問題是要有適當的貸款評估和資產分類方法以及相應的會計準則。恰當地評價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就意昧著必須準確評估商業銀行的貸款組合、擁有資產或其他表外資產業務,并對其資產組合進行分類,保證提取足夠的呆賬準備金。(2)資產質量。資產質量是衡量一家商業銀行經營狀況最重要的依據,商業銀行經營出問題往往是從資產質量惡化開始的,然后才是相應收益和資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監管當局把資產質量作為最重要的監管內容。一是保證銀行的信貸職能建立在穩健原則之上的,建立并保持信貸政策和貸款審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規定;二是監管當局必須對商業銀行的單項信貸、資產分類和提取呆賬準備金政策進行定期檢查,評估這些政策和實際資產質量是否相適應;三是監管當局必須對商業銀行有問題的信貸和回收逾期貸款的程序進行關注,在提供擔保和抵押的情況下,還應對擔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質量進行連續的評估和監測;四是限制對單一貸款人和關聯企業的風險,防止風險集中。(3)流動性。流動性比例的監控必須與商業銀行的總體經營狀況結合起來進行評估,流動性越高,說明商業銀行掌握的低收益資產就多,資產的盈利性也就越差,就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長遠發展能力。(4)盈利能力。盈利是商業銀行經營的目的,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有盈利,股東才能分得股息和紅利,銀行才能提取積累,增強抵御風險的實力和發展的能力。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主要取決于收入和費用支出水平。對盈利能力的監管,主要關注商業銀行在財務會計核算中的不審慎行為,主要盈利不實。應付利息計提不足,表內應收未收利息長期掛賬;果賬損失和應收賬款長期掛賬不核銷;呆賬準備金計提不足;營業費用成本占比過高。上述現象的長期存在,將極大地損害商業銀行的健康穩健發展。(5)管理水平和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內部控制是監管當局檢查評價商業銀行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完善的內部控制是衡量商業銀行具有良好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有利于保證商業銀行業務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行為準則的規范性。因此.監管當局在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發展的同時,必須要求商業銀行貫徹“內控優先”的原則。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包括授信的內部控制;資金業務的內部控制;存款及柜臺業務的內部控制;中間業務的內部控制;會計的內部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監督與糾正。

2.業務營運監營的方式

(1)非現場監管。具體操作方式是在商業銀行本外幣并表的基礎上,對商業銀行日常業務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對比監控各項比率指標和審慎經營的要求,監控業務經營狀況和動態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預警,要求商業銀行迅速解決。(2)現場檢查。監管當局指派專人或進入商業銀行實地檢查。一是專項檢查:對暴露或掌握的風險隱患和問題,監管當局要安排專人進行專項重點檢查,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糾正。二是全面檢查:即常規檢查,是對商業銀行經營狀況包括資產質量、貸款風險、經營管理與內部控制水平和日常業務操作等進行定期全面檢查。對現場檢查后,非現場監管發現的問題和商業銀行糾正的情況,進行后續跟蹤監督。這樣有利于強化現場檢查的敷果和作用。(3)監管報告。監管報告應對照監管目標和監管依據,對某一商業銀行目前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判斷和評價。一是對商業銀行機構總體狀況的評價。商業銀行機構的償付能力是否可以滿足其日常經營活動中正常及特別流動性的需求,業務經營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安全穩健。二是對商業銀行具體的監管進行評價。有無違規經營行為,不良資產狀況是否真實,呆賬準備金提取是否足額,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是否滿意,內部控制和管理是否到位,以及其他的漏洞和不足。三是對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商業銀行機構管理層有何經營策略、資本規劃、時下設想、經濟環境及市場競爭情況。四是監管機構針對銀行機構存在的問題,下一步擬采取的監管措施。

我國商業銀行監管制度是推進銀行業的改革開放,健全體系;加強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促進體系穩定;不斷完善監管方式和手段。在加強金融法規建設和促進金融穩定的同時,初步實現了本外幣業務、表內外業務、境內外業務并表監管,完成了從合規性監管到合規性和風險監管并重的轉變,風險監管已基本貫穿到監管的全過程。

作者:王秀慧單位:葫蘆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