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識引導高中語文論文
時間:2022-07-25 02:50:26
導語:文化意識引導高中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是一門典型的人文學科,教學中一定要突出文化意識引導特點,滿足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需求。擬從教材挖掘、創設情境以及實踐活動應用的方式入手,使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遵循文化意識的引導,取得全方位的收獲。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化意識;教學方法
文化意識,指長期生活在特定文化環境之中的人逐步產生的對于自然、社會以及人本身的基本觀點和信念。對于當代高中學生,文化意識是建立于中國歷史文明基礎之上的思維方式: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根基深厚,源遠流長,而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語言、文字以及以此為載體的文學作品是相當重要的手段。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以這些文章為載體,以文化意識為引導,在教學時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既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又符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發揮語文學科優勢”“弘揚培養民族精神”的要求,有助于學生良好精神品格的形成。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在課堂上尊重文化意識的引導功能,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滲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以教材為載體的文化精髓吸收
首先,教師應該深入發掘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對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充分吸收。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是經過認真擇取和精心編撰的,包括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著作。為了要把高中課堂和傳統文化教學充分結合起來,教師應該關注教材的載體功能,從課本中發現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從而體悟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豐厚底蘊。以《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為例,文章除了情節豐富和人物塑造成功以外,還突出表現了主人公燭之武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出發,關注文章中的一些細節,相信學生一定可以從中感受到燭之武愛國精神的偉大。比如下面的一段描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當處在強敵壓境的狀態時,燭之武得到了推薦,在鄭國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是必然的,而鄭伯心中多么無奈在敘述中可略見一斑,這種局勢和之前鄭伯棄燭之武而不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燭之武在心理上必然會出現傷感與矛盾,但為了國家大局,他不能坐視危局而不管,這本身便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了他識大體、顧大局、愛祖國的形象特征。教師應努力把文本中的愛國精神挖掘出來,并使之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從而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體會到對于國家的認同感。
二、以情境為突破的文化知識感受
營造突顯文化知識的教學氛圍,對于文化意識引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很多教師還在這方面做出了非常積極的努力,但是效果卻往往不夠理想,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師只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基礎知識需要建立于文化知識層面之上。只有關注文化知識,才能讓語文基礎知識有落腳點,避免學生將文化教學同社會實際相脫離,從而形成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此,在未來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從文化意識角度引導,對文化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形成更加富有趣味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內涵。比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三個典型問題,為學生構建深入思考的情境。第一個問題是:秦晉圍鄭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其無禮于晉”,這是什么意思,而“且貳于楚也”中,又包括了哪些歷史事實?第二個問題是:在燭之武的說辭里面有一句“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確實有其事嗎?第三個問題是:秦伯退兵的時候,為什么仍要留三員大將戍之?這三個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方向,特別是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三個問題捕捉春秋戰國時期傳統文化的一些微妙之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以實踐為契機的文化意識升華
將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作用發揮出來,讓其繼續進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導是教學后期的重點任務。為此,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思路引向優秀的傳統文化典籍,使學生增加閱讀量,采取泛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手段,使其更好地體會文化的魅力。教師還可以采取一些配套措施,讓學生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活動中融入一些與“文化”有關的內容,將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比如,教師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以后可以把《左傳》中其他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進行泛讀或精讀。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比較精彩的情節進行復述,并指出其中有文化內涵與借鑒意義的部分,從而使教材內容和主題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滿足文化意識引導的基本要求。例如,學生讀到《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的一段故事:“夏,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齊侯乃還”時,學生會看到一幕精彩的情節:當時,魯國面對齊國大軍壓境的不利局面,其謀臣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那就是犒賞入侵的敵軍,并對敵軍說出一番難以回絕的外交辭令。魯國把齊國的入侵委婉地說成是“舉玉趾”,而因為入侵給魯國造成的災害,則稱之為齊的受辱。當齊孝公問及因何魯人不害怕時,則給出了有先人命令的答案,給齊國戴了一頂又一頂的高帽子,齊國便退兵了。這種看似自取其辱的辦法,實際上使魯國在關鍵時刻免受戰爭的荼毒,展現了在與齊孝公對話時既謙卑又自信的語言應用,這種委婉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智慧,它通過心理戰術,達到了自我保護的目的,是值得學生認真學習和深入體會的。以實踐為契機的文化意識升華正是在一篇篇與教材關聯的內容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需要采取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針對不同的關聯篇章或者活動任務進行探究,可以挖掘《左傳》中的歷史與文化、《燭之武退秦師》的文化細節研究等等。學生根據不同的任務內容,分別完成收集材料、小組交流、成果展示、活動總結,從中受到強烈的文化感染。
綜上所述,基于文化意識導向的高中語文教學,有助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語文教材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完成傳統文化滲透的任務,讓學生主動汲取課堂精髓,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永洛.高中語文“學生講壇”活動的實踐與反思[J].學語文,2019,(1).
[2]曹紹瑋.談學習傳統文化對高中生內在修養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9,(1).
作者:范井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