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視角下貸款與融資成本研究
時間:2022-04-26 04:31:41
導語:嵌入性視角下貸款與融資成本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式案例分析
雖然企業財務行為嵌入于社會網絡關系有助于企業尋找融資被國外研究所論證,但國外與國內的經濟金融環境有較大的差別,為了驗證研究的可行性、設計分析框架,筆者在浙江省杭州地區間進行了調研,筆者選擇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杭州市商業銀行、杭州聯合銀行、南洋商業銀行等十一家銀行各選擇了一名中小企業客戶經理進行了訪談。選擇中小企業客戶經理,主要因為他們直接接觸客戶,是銀行對一個企業能否貸款及貸款價格的最先判斷者,對他們進行調查,可以毛估出社會網絡關系對貸款決策的影響。除上述中小企業客戶經理外,筆者還在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各選取了1名中小企業部總經理,2名大公司客戶經理,2名中小企業專業審批人,2名風險盡責人員,進行了調查。從訪談的情況看,無論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還是外資銀行,對一個企業能否獲得貸款客戶經理普遍優先考慮是企業的硬性信息比如財務狀況是否良好,抵押是否充足。由于中小企業有足值抵押的非常少,許多是信用貸款,客戶經理們普遍認為個人擁有的社會資本,對銀行在貸款中考慮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客戶經理作如下表述:我當然要看他與銀行交往情況,及他擁有的社會關系,如果魯冠球新成立一家公司,即使沒有任何抵押,我也會以最低的利率貸給他。客戶經理對私有信息的獲得也十分地看重,比如一位客戶經理說,我們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決策,主要是看三品:人品,押品,產品,其中人品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們很看重別人對我們客戶的評價,也會從與他們的接觸中了解一些桌面上看不到的東西,從而進行貸款決策。從訪談中還可以看出,與嵌入性理論相一致,商業行為嵌入社會網絡越深,相互之間的信任機制就越支配著交易的走向。一個客戶經理這樣表述:單純談利息、談產品顯得非常功利,通常客戶會和我們建立多維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更象是朋友關系,這非常重要,如果客戶出現問題,他們會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然后我們可以一起研究解決辦法。在和銀行風險經理以及專業審批人交談時,他們表示在銀行常用的貸款利率決策模型中會考慮到客戶與銀行互動關系的內容。一位銀行的風險經理這樣表述:在單收益定價模型中,我們綜合考慮客戶的分類、信用評級、所屬行業、企業規模、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擔保和抵質押方式等,其中客戶分類(可分為總行級重點客戶、省行級重點客戶、一般客戶等)、信用評級兩項是綜合指標,客戶與銀行交往的時間、以及客戶在銀行敘做的業務品種等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風險經理強調客戶與銀行交易的時間和客戶敘做的業務種類是十分重要的參考因素,這從另一個方面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嵌入性關系對客戶獲得的資金價格的影響。
研究假設
(一)本文引入Uzzi關于市場關系和嵌入性關系的定義來研究企業與銀行的關系,如下區分:一種是即時性和非個人化的市場關系(arm’slengthtie),即市場關系;另一種是有著情感關聯、穩定的嵌入關系。嵌入式的特性是怎樣影響一個公司的融資成本和融資可獲得性的呢?Uzzi(1996,1997)認為,嵌入關系是一種與市場關系相反的特殊交換關系,高的關系嵌入性意味著更好程度的彼此信任和精細信息的共享以及特殊的共同解決問題的安排。彼此間的高度信任可以讓企業與銀行就貸款合同進行談判,合同嵌入于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純粹的經濟關系不足以維持合同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只有社會關系加入其中,才能避免不確定性因素給今后的市場交易所帶來的矛盾、沖突和背叛,達到穩定經濟關系和長久合作的目的。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設:H1:一個企業與銀行的商業交易嵌入社會關系的程度越深,獲得貸款的可能性越大。H2:一個企業與銀行的商業交易嵌入社會關系的程度越深,獲得貸款的成本越低。(二)結構性嵌入與貸款可獲得性以及成本的關系根據以往的研究(Baker1990;Uzzi1996,1997),Uzzi把一個能綜合各種類型關系效能的網絡功能定義為網絡互補性。有高互補性的網絡能產生最優的結果,因為不同關系的特征能加強各種關系間的優勢同時減輕劣勢。市場中貸款的異質性表明高互補性的網絡應該有提升企業取得貸款、降低貸款成本的能力。企業獲得融資的能力隨著企業其他兩方面的能力而提升:a.在市場中尋找與企業信貸配置相匹配的貸款結構;b.就相匹配的貸款結構與銀行進行合作。因此,高互補性的網絡應該可以通過提高合作效用來提升企業取得資本的能力。在前面的探索式案例分析中,高網絡互補性的雙向效益已經通過幾種途徑證實。銀行從業人員注意到有高網絡互補性的企業會運用其市場關系尋找不同的貸款利息和貸款結構。然后這些信息通過可靠的嵌入性關系傳遞給相關的放貸人,鼓動放貸人使用新的市場信息實現企業和銀行的雙向效益。用這種方式,擁有嵌入性和市場關系網絡的企業把嵌入性關系的協作效益和市場關系的中介作用結合在一起。以上的論點顯示高互補性的網絡通過加強各種關系間的優勢同時減輕劣勢來產生最好的效能。互補性通過利用分散在混雜市場參與者中的新信息和通過相互關系得到的私人信息,能提高一個公司談判能力和鼓動客戶交易間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設:H3:當一個企業擁有的金融網絡既有市場關系又有嵌入關系時,比只有市場關系和嵌入關系時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大。H4:當一個企業擁有的金融網絡既有市場關系又有嵌入關系時,比只有市場關系和嵌入關系的融資成本低。
數據和方法
(一)調研方法和問卷設計本研究所涉及的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數據幾乎無法通過檔案或者相關文件查詢到。因為這些信息都是非正式和零散的,例如《全國私營企業調查》的研究對象都是上規模的民營企業,而浙江大量的民營企業都是中小型的,難以計入權威調查表中。另一個難以從檔案、文件等渠道獲得數據的原因是,企業與銀行的關系與融資渠道被企業視為敏感信息,具有隱私性,企業主一般不愿意告訴他人,例如企業能否借到錢?以什么利率借錢?企業的規模和效益等。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關系型社會中,很多企業主的觀念比較傳統,即使不是什么隱私的信息,企業主也不愿意無緣無故地告訴別人,因此,為了避免收集數據的困難,很多研究都都采用上市公司的公開數據,這也是為什么這一領域的研究尚未真正深入的原因之一。為了提高調查對象對敏感問題的答題意愿和答題可信度,實地調研過程中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允許受訪者選擇采用匿名方法填寫問卷,如果對方選擇索取反饋信息,則自愿留下其聯系方式;然后,通過一些關系渠道發放問卷,如通過筆者所在銀行全省的分支機構向客戶和潛力客戶發放問卷。實際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08份,有效問卷357份。在企業規模的劃分上,本文采用國家標準,2012年國家最新中小企業劃分標準見文后附件。357個企業的規模見下圖。(二)變量描述本文研究變量設置參考了Uzzi、J.Gillespie.(1998,1999)研究時的變量設置,作如下設置:1、變量設置。(1)因變量。第一個因變量為貸款的可獲得性,如果獲得了銀行貸款賦值為1,沒有獲得銀行貸款賦值為0;貸款的可獲得性較難度量,一個企業在一段時期內沒有獲得貸款,可能是這個企業不需要貸款,也有可能是企業通過內部挖潛解決了融資問題,如果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會發生較大的系統偏差,本文在問卷設計和發放時注意甄別了是確有貸款意愿的企業,如果在近兩年內獲得貸款,視為具有貸款可獲得性,則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第二個因變量為貸款的成本即貸款利率。廣義貸款成本應該包括利率、銀行就貸款收取的財務顧問費等費用,但從實際來看財務顧問費占比較少,且較難獲得數據,本文用利率近似代表融資成本。(2)自變量。根據以前的研究表明,隨著網絡關系持久性和多樣性增加,銀企的商業行為嵌入社會關系的程度會增加。所以第一個自變量選取銀企關系的持續時間,用年來表示。第二個自變量為,銀企關系的多樣性。用企業使用的銀行對公服務(比如企業網銀、結算賬戶)和企業主使用的銀行對私服務(比如個人賬戶、旅行支票、存款證明)的總個數來表示。第三個變量為,網絡互補性。用來表征銀行使用市場關系、嵌入關系或兩者的混合關系在網絡與銀行發生交易的程度。通過計算企業在銀行開立賬戶的余額占比來近似計算銀企合作關系的互補性。用∑PJ2表示網絡互補性,PJ表示一個企業在一家銀行(J)的業務占自己總體業務的比例,這里定義PJ為企業在銀行的三個賬戶的總和,即基本結算賬戶、一般結算賬戶和臨時結算賬戶。該指數介于0和1之間,當指數靠近0,表示公司與多家銀行保持市場關系;當指數靠近1,表示企業與一個或很少幾個銀行較保持了嵌入性關系。比如一家企業與三家銀行發生業務聯系,且有70%的業務在第一家銀行,20%的業務在第二家銀行,10%的業務在第三家銀行,那么他的網絡互補性得分就是(0.70)^2+(0.20)^2+(0.10)^2=0.54。如果企業金融網絡中只有一家銀行,得分為1,表示企業與一家銀行保持嵌入性關系。(3)控制變量。為了控制企業、市場和貸款的性質影響企業的融資行為,對企業的控制變量設制了員工人數、企業的存續時間(單位為年),銷量的變化(本年減去上年),企業現有的現金流、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為了控制政治因素在貸款決策中的影響,本文作了一個黨員治理的變量(1=yes),如果一家企業黨員的人數超過30%,定義為黨員治理,均賦值為1。為了控制貸款的特性影響借貸決策。本文加入了是否是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兩個控制變量(1=yes)。為控制行業上的不同,設置了六個不同產業。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及描述見表1。2、統計模型。本文建立了一個社會關系網絡與貸款取得可能性及成本的兩階段選擇關聯模型。這個模型應用于一個因變量(比如資金成本)取決于另一個因變量(比如獲得貸款)時。第一階段是一個Probit回歸模型,來預測一個公司是否可以取得貸款。第二階段是一個最小二乘法回歸模型(OLSRegres-sion),并根據兩階段的特征和探索式案例分析選取了上述變量。用SPSS軟件進行了回歸分析。
結論與啟示
表2列出了兩階段選擇模型的結果,檢驗了貸款可獲得性和融資成本。控制變量的影響也是值得注意的,只有將自變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變量變化的變量控制好,才能弄清模型中的因果關系,得到較為真實的結果,本文的控制變量是在探索性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產生的,主要選取了客戶經理在判斷是否貸款時考慮的關鍵指標,涉及到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擔保和抵押情況。可獲得性模型顯示,公司如果較年輕、流動性充足較易獲得貸款,融資成本模型顯示,公司的銷量持續增加時融資成本更低。H1和H2分別預測了銀企關系的持續時間和關系的多樣性使公司獲取貸款的可能性增加、利率成本降低。從回歸數據看,H2成立,顯示銀企關系的持續性和多樣性對降低利率水平有顯著影響。H1不成立,無論是銀企關系的持久性還是銀企關系的多樣性都沒有對貸款獲得的可能性施加影響,這表明銀企之間的關系強度能夠影響到利率的高低,但與一家公司能夠“沖破藩籬”取得貸款的資格并不相關。這表明一旦公司被視為有信譽的,這種關系會影響到利率的市場配置,但并不直接地影響到一家公司是否被銀行劃歸到有貸款資格的,公司中去。H3、H4成立,互補性的銀行網絡使公司獲得融資的可能性提高,融資成本降低。在可獲得性模型中企業的銀行網絡互補性的一元線性系數是正的,而其平方的系數是負的。反過來,在融資成本模型中平方的系數是正的,一元線性系數是負的。因此,正如假設所示,由市場關系和嵌入關系共同組成的網絡關系與單純由嵌入關系和市場關系組成的網絡相比,增加了融資的可能性,降低了資金的利率。這些結果表明由不同種關系構成的互補性網絡與單一關系的網絡相比產生了理想的收益。金融網絡規模(網絡中的銀行數量)與融資可能性和融資價格之間的關系也能說明這一論斷,在可獲得性模型中網絡規模的大小與貸款獲得的可能性正相關。這也與我之前的理論及探索式案例分析的結果一致,市場關系可以增加一家公司對不同貸款及價格方面的利用。僅根據表面判斷,一個公司所處的關系網絡較大時,應比一個比它小的關系網絡更有助獲取貸款。融資成本模型中顯示網絡的規模與與降低融資成本不相關,這表明增加市場關系的銀行數量能夠幫助公司迅速擴大貸款的可能性,但沒有能讓銀行參照其他銀行的利率來降低自己的利率。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與銀行之間嵌入于社會網絡中的商務交易關系增加了公司獲得融資的可能性,并降低其融資成本。本文采用了Uzzi提出的市場關系和嵌入關系來分析銀企關系,這與格蘭諾維特提出的強弱關系理論是一致的,本文研究中的市場關系支持弱連接理論,表明弱連接在取得市場公開信息方面有優勢。本文研究中的嵌入式關系支持強連接理論,強連接使參與者獲得獨一無二的資源。所以,當市場關系和嵌入式關系同存于一個網絡之中時,它們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抵觸的關系,因為在擴大信息資源和治理效益的時候,一種關系可幫助克服另一種關系的局限和弊端。本文將這種如同證券投資組合式的網絡特性稱為互補性。本研究還有一個發現,黨員治理的公司取得融資的概率升高。可能理由是在中國政治的影響力非常強,黨員治理的公司融入主流價值觀,企業與銀行較易形成嵌入式關系。總之,公司獲取融資的能力,既是公司自身特性的產物,也是公司所在的網絡結構的產物。銀企具有嵌入性關系和企業所在銀行網絡具有互補性使企業更易獲得貸款,付出的融資成本也更低。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特定的網絡結構可以使公司從競爭中受益,但是對網絡的另一個重要后果關注較少:良好社會和網絡關系也能鼓勵公司付出更多的努力,嵌入性關系與有利的社會地位、獨立的個人性格一樣,可以在市場中優化個人和社會福利,幫助他們進步,激勵其獲得成就。相反,不利的社會和網絡關系,會限制行動者的靈活性,削弱其信心和干勁。所以銀企雙贏交易的建立過程依賴于社會關系和網絡,后者為整合私人的關系資源和市場公共資源提供了橋梁,由此給公司和整個經濟創造額外的收益。對于嵌入性與企業獲得融資的可能性及成本之間的關系,本文作了初步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一是本文的樣本量還是不夠大,地域上也只是局限于浙江一個省,較小的樣本量易發生系統性偏差,所得的結論需要進一步擴充樣本數量上加以驗證。二是民間借貸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樣也有融資可獲得性和融資成本問題,本文未能在這方面開展研究。三是網絡分析法,從產生之日前,一直有著爭議,嵌入式理論本身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關于結構嵌入性的度量稍顯簡單,將在以后研究中進一步加以豐富。
本文作者:袁鷹工作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