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旅游服務體系工作總結

時間:2022-01-17 09:36:35

導語:建設現代化旅游服務體系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現代化旅游服務體系工作總結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的發展思路,堅持以“全域、全時、立體、多元”的發展戰略,大力推動農旅互動、文旅相融、商旅共榮,著力培育農業休閑、健康醫養、民俗文化、紅色文化、體育賽事等新業態,推進三產融合示范,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現代化旅游服務體系和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根據《州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典范”打造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現將關于建設形成現代化旅游服務體系和全域旅游格局工作總結如下:

一、構建現代旅游服務體系

(一)組織領導。一是建立黨政統籌的領導機制。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全域旅游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縣、鄉兩級全域旅游發展工作體系,從旅游市場監管、旅游管理體制等推進綜合改革,不斷激發全域旅游發展的活力。二是健全旅游綜合管理機制。設立了市場監督旅游執法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大隊,明確了旅游市場監管責任主體,構建“1+3+N”旅游綜合管理執法模式,有效維護了市場秩序。

(二)推進機制。一是健全旅游考核機制。推行縣委目督辦定期督查制度,將發展全域旅游納入全縣年度目標績效考核中,隨時掌握創建工作進度,及時協調處理相關問題。二是全域旅游創建工作以來,按照創建工作導則、驗收細則,分解創建工任務,明確全縣有關單位和鎮村創建全域旅游的任務分工和時限要求。縣政府不定期召開創建工作推進會,建立創建工作問題臺賬,及時解決相關問題,確保創建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三)政策保障。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縣政府常務會專題安排旅游發展基金500萬元,用于旅游市場的開拓、旅游產業的引導等,近三年支持文化旅游業發展資金投入4500萬元,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先后出臺《關于全縣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支持全域旅游發展的專項意見》、《關于強化用地供給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專項意見》等政策,與師范學院、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內江師范學院等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引進合作協議,為進一步引進文化旅游產業高端人才提供強力保障。

二、堅持全域規劃,優化空間布局

立足生態優勢、文化優勢、區位優勢,圍繞建成“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標,堅持擴大總量、提升質量并舉,充分挖掘旅游發展優勢和豐富內涵,注重生態、文態、業態“三態”發展布局,圍繞文化旅游、特種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認真開展旅游資源普查,邀請省內外旅游專家及本地“土專家”對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進行指導修訂,對中國古羌城、九頂山-文鎮大峽谷、羌鄉古寨、紅色遺跡等景區資源進行詳細性規劃,先后完成了《全域旅游總體規劃》《老龍灣體育旅游策劃方案》、《赤不蘇大峽谷體育旅游策劃方案》等有關旅游規劃的編制工作,順利完成《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思路研究》、《加快建設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思路和對策研究》兩個課題,為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基本遵循,為推動旅游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品質

(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將旅游公共服務建設全面納入社會公共服務建設體系。一是完善旅游交通服務。建成了鄉村旅游專線106.3公里,九鼎山景區、松坪溝景區63.1公里的旅游專線;完善了生態停車場,建成特色旅游風景棧道42公里;完善旅游沿線水、電、通訊及應急搶險等配套設施,推動城區、景區同步改造和提檔升級。二是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旅游要素,自開發以來,疊溪松坪溝景區完成投資3.11億元,九鼎山景區完成投資4.93億元。

(二)健全旅游集散與咨詢服務體系。設立旅游集散中心1個,配套游客咨詢服務中心6個,設置全域全景圖,規范旅游交通指引標識和游覽標識系統。

(三)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完成新(改)建旅游廁所27座,其中AAA級旅游廁所8座。

(四)完善智慧旅游服務。著力推進全域旅游大數據中心建設,搭建全域旅游智慧服務平臺,構建“互聯網+、旅游+”服務體系,全縣所有景區景點、賓館酒店及公共服務場所實現手機4G信號和免費WIFI全覆蓋,在“旅游”微信官網開設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和實時信息推送等功能。

四、加大項目建設,供給旅游產品

(一)旅游項目與品牌創建與管理。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3個、AAA級景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個、國家級文保單位3個、野生大熊貓分布區1處。先后榮獲“省鄉村旅游示范縣”、“省鄉村旅游強縣”、“省現代農業基地強縣”、“省生態旅游示范區"、“十大康養旅游目的地”、“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等殊榮。

(二)推進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效益。一是著力推進“文旅融合”。打造以民俗節慶活動為代表的旅游品牌建設,成功舉辦省首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建設成果展活動,連續舉辦了“羌年”、“瓦爾俄足”、“轉山會”等文化旅游節慶活動,“羌年”榮獲“最具潛力縣域節慶獎”并入選“全國優秀縣域節慶”名錄;聚集羌族博物館、非物質文化傳習中心等優勢項目,全力打造原生態羌文化展示區。全縣涉旅文化企業9家,帶動群眾5200余人就業,極大促進貧困戶在家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二是著力推進“農旅融合”。依托8個農特萬畝示范基地,持續舉辦甜櫻桃采摘節、李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帶動周邊地區實現觀光采摘和鄉村旅游收入。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擁有地理標志認證產品3個,“三品一標”產品33個。成功打造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個(坪頭、甘青)、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2個(鳳儀鎮、疊溪鎮)、精品旅游村寨10個、星級農家樂28家,現有各類住宿接待設施500家、旅游接待床位3萬余張。三是著力推進“體旅融合”。依托民族特色,打造運動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新業態,九鼎山風景區成功入圍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持續成功舉辦九鼎山全球越野挑戰賽、首屆川西海子超級山地馬拉松比賽、WKF世界自由搏擊爭霸賽和西南滑雪挑戰賽等體育活動。通過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全域旅游產品和業態不斷創新升級,逐步呈現游客和資本雙重追逐的良好趨勢。

五、加強宣傳推介,打響特色品牌

樹立“一分資源、二分策劃、三分打造、四分宣傳”的理念,緊扣“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宣傳口號,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強化品牌效應,精心制作推出一批品質優良的宣傳產品,著力展示“陽光福地、風情”等品牌形象。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線上營銷和線下營銷相結合,積極舉辦各類“旅游專場推介會”,建立廣播、電視、短信、多媒體等傳統渠道和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相融合的全媒體信息傳播機制,同步加大旅游形象宣傳力度,提升旅游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搭建節會平臺,全面推進文旅節會、活動賽事,鼓勵引導相關部門和旅游企業舉辦各類節慶節事活動,打響、等節慶活動品牌。積極推動東西協作,與浙江溫嶺、玉環簽訂《旅游戰略合作協議》、《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協議》,加強旅游產品合作的深度研發,爭取旅游產品互為延伸和補充,共同開拓旅游市場。在2019安逸有“李”第二屆李文化旅游節重大農旅活動中,以“三個農民新聞會”、“十萬農民寫給都市人的一封公開信”的營銷方式,在媒體宣傳中引起強烈反響。

六、強化執法監管,營造良好環境

堅持把環境整治與形象提升結合,制定《全域旅游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大力推進旅游主干道及景區連接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治理,改善和優化景區主干道路沿線旅游環境。對旅游交通沿線衛生、游客休閑站、旅游廁所、交通標識和廣告牌進行規范化整治,全面打造生態文化旅游景觀大道。重點整治旅游城鎮環境衛生,完善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大力開展綠化美化旅游城鎮生態文化環境,全面整治和優化精品旅游村寨、傳統古村落、旅游扶貧村旅游環境。全面凈化文化旅游市場,大力實施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增強依法治理市場能力,堅決打擊演藝、娛樂、購物領域的違規經營行為,著力營造全域“放心、舒心、安心”旅游消費環境。建立文化旅游產品服務價格公示、公布制度,定期主要旅游線路產品誠信指導價,引導游客文明、理性選擇和消費旅游產品,依法合理維權。設立全縣涉旅企業和從業人員不誠信公示制度,建立黑名單制度,構建涉旅企業誠信經營、旅游者文明旅游市場環境。

七、堅持生態優先,改善環境質量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投入2085萬元綜合治理干旱河谷4295畝、投入593萬元恢復植被4000畝、投入1850萬元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修復項目,退化草原補播10000畝,完成義務植樹39萬余株,全縣林地保有量達436.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7.47%,全年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