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2 03:03:00
導語:和諧社區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發展經由社區發展”是聯合國提出的一個著名的議題。現在我們套用這個說法,提出一個新的命題:“社會和諧經由社區和諧。”社會和諧的概念是泛指的,而社區和諧的概念,則把和諧落實到一個特定地域范圍的特定人群,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中國社會中的每一個社區都越來越和諧了,那么整個中國社會也就越來越和諧了。這一點目前已形成普遍共識。我謹從社區工作者在社區工作實踐多年來的體會,粗談對和諧社區建設的幾點認識。
一、有序推進社區民主自治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前提
現行的**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對城市居委會(即現在的社區居委會)的性質定位非常明確:“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區居民自治是基層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和諧社區的重要標志,只有完善社區居民自治,保證廣大居民群眾在基層社會事務管理中當家作主,才能調動起群眾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積極性。
(一)目前的社區功能和居委會的角色定位。現在的社區居委會到底具有什么樣的功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居民自治性組織,還是一個“準政府組織”,或是二者兼備?首先從社區事務來源的統計看:我們姑且將社區事務來源分為四類:來自于政府的事務、來自于其它組織的事務、來自于居民的事務、居委會自己主動去做的事務。據初步統計,四大事務中來自政府的事務占總量的近50%,對口于街道的十幾個部門,四十余攤工作,形式不乏會議、檢查、評比、匯報、經驗交流種種。在實際工作中,居委會發揮著政府人的職能,居委會主動去做的事務次之。其次從社區干部的選舉、聘任,社區辦公經費及基礎設施,社區干部的工資收入來源,無一不依賴于政府,因此轉型期居委會的特點是同時兼有“準政府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的雙重功能。這種奇特的結合,是中國轉型期形成的一個畸胎,一種必要的過渡形式。
(二)推進民主自治是建設和諧社區的要求。和諧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核心是民主自治,宗旨是互動服務,目的是生活質量,載體是民間組織。為此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分清職責,進一步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梳理進社區的工作,對無法律規定進社區的工作,應適當收回;對各部門和街道自身應做的不下攤;對與居民生活關系不密切、形式主義嚴重、重復勞動的工作應取消;對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現的工作,可委托社區民間組織完成;對社區組織協助的工作,應有公共財政和行政成本意識;根據工作流程,明確需要社區組織協助的工作節點,應是職責清楚,事費配套,為社區居委會減負,給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社區服務等各項工作。
二、拓展社區服務,是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做好社區服務工作對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擴大就業,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社區服務的幾種類別。一是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社會救助服務、衛生與計劃生育服務、社區文化教育體育服務、社區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社區安全服務等。二是社區居委會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包括協助政府提供社區公共服務,了解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利民便民服務。三是培育社區服務民間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包括形式多樣的慈善組織、群眾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及為老年人生活服務的組織。四是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社區服務。包括向居民開放服務的浴池、餐飲、文化和科教設施、培訓機構、幼兒園等
(二)社區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發展狀況與居民的需求不相適應。在就業再就業方面,不僅需要社區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服務,而且每年新增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也需要提供就業服務。在社區就助方面,城市貧困人口需要社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服務,而且一般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等單項救助,同樣需要社區作為依托。在為老年人服務方面,我國正處在老齡化加快形成的階段,迫切需要社區開展面向老年人的養老、就醫、文體健身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包括對企業離退休人員的服務,另外在助殘、未成年人教育方面,社區服務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二是相關政策滯后,目前促進社區服務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規與市場經濟下的各項工作任務不相適應,創辦社區服務項目,在工商、稅務等許多方面的政策無法落實。三是規化協調不夠。社區服務是眾多服務行業的集合,涉及工商、勞動、土地、城建等多個管理部門,由于各部門對社區服務認識不同,工作重點不同,缺乏統籌規化與協調,沒有形成社區發展的整體合力。四是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目前社區服務的興辦主體單一,服務層次不高,服務質量缺乏保障,物流配送、信息咨詢等社區新型服務產業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社區服務資源整合欠缺。
(三)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構筑好和諧社區建設的平臺。一是建立社區服務的新機制。隨著社區服務對象的增加,覆蓋面的擴大和內容的拓展,需要建立新的社區服務機制,動員、鼓勵組織社區居民、社區組織及駐街單位積極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充分發揮行政機制、互助機制、志愿機制和市場機制的綜合作用,實現社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二是要探索社區服務的新方法。推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管理等多種形式,委托社區組織承擔和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促進公共服務社會化。三是加大社區信息化力度。梳理整合各類服務熱線、呼叫熱線,實現社區公共資源共享機制,提高社區服務的自動化、現代化的水平。四是以居民的需求為目標。社區服務不拘一格的謀求個性發展。
三、發展社區文化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內在需要
一個和諧的社區必定是一個文化繁榮的社區,必定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發展社區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在需要。
社區文化是指一定區域一定條件下,社區成員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社區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公共制度、文化環境等。其中價值觀念是社區文化的核心。
(一)社區文化的基本內容。社區文化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環境文化體現社區外在形象,社區環境是社區文化的第一個層面,它是由社區成員共同創造、維護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結合,是社區精神物質化、對象化的具體體現。它包括社區容貌、休閑娛樂環境、文化設施環境等,通過社區環境感知社區成員的理想、價值觀、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
行為文化反映社區精神。行為文化也稱活動文化,是社區成員交往、娛樂、生活、學習、經營等過程中產生的活動文化。這些活動反映社區的精神面貌(例如“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制度文化折射社區的約束力。制度文化是社區成員在生活娛樂、交往學習等活動中形成的與社區精神、社區價值觀、社區理想等相應的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等,它對保障社區文化持久健康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控制力。制度文化可分為物管企業的規章制度和社區的公共制度,如獎罰分明可體現出社區的嚴謹風格,規勸有加可體現出社區的人性感悟。
精神文化代表社區價值觀。精神文化是社區文化的核心,是社區獨具特征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包括社區精神、社區道德、價值觀念、社區理想、行為準則等。
(二)社區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一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原則。城市社區差異較大,有高檔花園社區、有普通住宅小區,居住環境、人口素質、價值取向均有所不同,同為普通住宅小區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因此從實際情況出發,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組織不同的活動內容與形式。例如,普通住宅小區可組織腰鼓隊、秧歌隊、文藝演唱隊和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京劇演唱隊。高檔社區可以組織太極拳隊、老年模特隊、書法繪畫、攝影展、音樂會等。二是有明確的文化活動目標,持續發展避免短期行為。深圳寶安區桃園居社區明確提出社區精神為:負責、關愛、進取、參與,它鑄就了桃園居社區文化的向心力和社區精神。目標是個長久的內在動力,有目標會使工作有序自覺。三是短期活動和終身教育相結合。如果說社區文化機制是和諧社區建設的加油劑,那么社區教育則是添加劑。從居民群眾需要出發,科學確定學習內容,引導社區成員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衛生、家政、生活等各類知識,家長母親課堂、社區科普大學,都不失為較好的組織形式。社區教育突出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活動則偏重于娛樂。
四、加強社區黨建是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思想組織保證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建立和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居民自治機制和社會利益調節機制。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構建平安和諧社區是我國轉型時期必須強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和可靠的組織保障。
(一)黨的基層組織形態創新是社區黨建的核心任務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引起了社會的深刻變化——國企改制、非公有制企業大量出現,新社會組織的不斷涌現,黨員的的流動性加大,流動的黨員難以與組織建立穩定的關系,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黨建成本高且不易維持。創新組織形態,就成為社區黨建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的組織內組織、組織外組織、組織間組織(即樓寓黨建、陽光驛站)并存的格局,不乏是一種重要的探索。
一個組織要有活力,在其成員心目中,這個組織必須是一種現實的存在。在黨員流動加劇,傳統的組織聯系趨于松散的情況下,更需要加強社區黨組織的組織性活動,幫助黨員形成清析的組織意識。
(二)加強黨員意識,激活黨員能量。目前社區黨建仍具有很強的過渡性。不少黨員仍處于單位和社區兩種組織聯系并存,而且單位組織關系為主的狀態。這意味著黨員所享有的主要權利仍在單位黨組織內,在社區參加組織活動更多的是盡義務的性質。社區黨的組織體系本身缺乏垂直的行政性關系約束力,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黨員在社區黨建活動中的消極和被動。所以社區黨務工作者必須加強黨員意識,特別是加強黨員的權利意識,從較多要求黨員做什么轉到更多的關心黨員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即黨員服務上來。在幫助黨員實現意愿的過程中,實現管理教育黨員發揮黨員作用的目的。
(三)社區黨組織以關心和服務黨員為取向。開展“凝聚力”工程。隨著社會分化,黨員隊伍中也出現了經濟水平、社會地位上的分化,社區中不僅包括生活困難的黨員,也包括兩新組織的流動黨員,他們活躍在社會生活主流,也需要組織的幫助。對這些黨員給以必要和充分的幫助和支持,不僅是黨組織的道義責任,也是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所必要的。
五、提高社區工作者素質,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決定性因素
科學的建設目標靠人來確定,目標實施靠人去組織,人的因素至關重要。
(一)社區工作者的擇取與社區的自治程度相關聯。由于社區工作的發展還尚存處于起始階段,未能完會擺脫“準政府組織”與“自治組織”兼有的特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社區工作者很難擺脫被動執行的特點。如果把社區工作者的六種角色即居民生活的關心者、居民心理的疏導者、居民就業的指導者、社區矛盾的調解者、文明行為的引導者、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歸納概括的話,可做這樣的比喻:社區居委會是社會矛盾“兜底的筐”,社區干部是“容納百味的缸”,這是社區發展初級階段社區及社區工作所必備的特點。
(二)社區工作也應適應市場經濟的原則。低級勞動與高級勞動所含價值有著根本不同。和諧社區建設的著力點和主要內涵決定著社區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在高學歷者進社區現象再次成為社會熱點時,同樣有一種現象令人關注:一方面報名參加社區干部競聘的大學生相對增多;另一方面卻有已競聘上崗的大學生悄然離去,有人起名叫“圍城現象”。在競聘社區工作崗位空前活躍,到托關系,、拉人情現象的背后,究竟是怎樣的一支后備大軍呢?
綜上,建設和諧社會是個系統浩瀚的工程,建設和諧社區同樣應是多角度、多方位共同互動協調發展。我們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理論的指導下更加積極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