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縣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3 09:05:00
導語:建設教育強縣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十二五”時期,縣經濟社會已經整體進入了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新階段,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持續增長,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實現統籌城鄉、科學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縣至關重要。為此,縣委辦公室針對如何進一步加快建設教育強縣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137所,其中獨立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獨立初中9所,完全小學90所,獨立設置的民族學校8所,幼兒園26所。在校在園學生(幼兒)34594名,其中普通高中4445名,職業高中1830名,初中8464名,小學14557名,幼兒5298名。教職工3008人,其中中學1242人,小學1464人,幼兒園302人。“十一五”以來,縣委、縣政府以建設教育強縣為目標,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學校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全縣教育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1、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牢固確立。全縣上下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工程,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縣級領導聯系學校和部門企事業單位幫扶學校制度,形成了各級重教育、抓教育的強大合力。
2、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共投資1.8億元,組織實施了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項目、校安工程、災后重建工程,為13所學校修建校舍17.8萬平方米,積極實施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在縣城西區建成了九年一貫制皇甫學校,吸納社會資金建成了皇甫幼兒園,一中綜合服務樓,特別是2010年縣上投資1.8億元實施一中遷建工程,今年又計劃投資1.66億元,組織實施職教中心遷建和西郊小學新建工程,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3、教師隊伍建設初具成效。全面落實給引進的師范院校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每人補助安家費5000元、外地骨干教師每人補助建房費1萬元的優惠政策,5年來,引進緊缺本科畢業生、研究生107名,有效緩解了高中教師短缺、學科不配套的問題。全面推行“凡進必考”制、資格認定和準入制,堅持每年招考一批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目前,全縣教師總數達到3008人,培養了一批名校長、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城能鄉、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
4、職成幼教協調發展。縣職教中心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成功晉升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縣電大工作站被評為全國首批示范性電大工作站。完善“兩基”指標監控體系,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較好地保障了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權益,全縣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96%、98.6%。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城鎮幼兒入園率達到95%,農村幼兒入園入班率達到85%以上。
5、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全縣初中、小學畢業考試合格率連續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上線率逐年攀升。特別是在2009年的高考中,我縣有一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實現了清華、北大“零”的突破;2010年,全縣高考總上線率達到96.3%,重點本科、一般本科、二本以上上線率均居全市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的教育事業,通過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與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與建設教育強縣目標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結構布局不盡合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辦學規模逐年萎縮,布局分散,學生人數逐漸減少,部分農村小學甚至出現個別年級斷檔,而城區學校出現班額過大,辦學壓力大的現象。以東華小學和河西鄉景洼小學為例,東華小學目前在校學生2307人,1至6年級各級每班平均人數依次為66、62、63、64、67、61人,而河西景洼小學全校只有16人,其中四、六年級學生人數為0,辦學規模呈“兩極化”發展趨勢。
2、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縱向比較,高考參考人數、上線率逐年穩定增長;但橫向比較,我縣高考質量多年徘徊在全市中下水平,質量提高不快,特別是名優學生少,名生效應得不到充分顯現,尖子學生外流現象比較嚴重。基礎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學管理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初中各學校之間差別較大,特別是城鄉教育質量發展不夠平衡。
3、教師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高中教師數量總體不足,名優教師比較匱乏。學校管理隊伍總體素質有待于提高,在省、市有一定影響的名校長較少;小學部師生比例已接近12:1,遠遠高于國家標準,但30%的農村學校不足50學生,卻開設1—6年級、學前班共7個班,平均配置6名教師,每位教師每天的課表全部排滿,一個教師講好幾門課的現象非常普遍;督導隊伍、教研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對策建議
“十二五”時期,是全縣加快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關鍵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縣教育工作要緊緊圍繞全縣統籌城鄉發展大局,以打造教育強縣為目標,全面推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努力推動建設教育強縣目標順利實現。
1、優化結構布局,整合教育資源配置。在學校結構布局上,要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的大前提,堅持握緊拳頭、滾動發展、創辦名校,促進優勢教育資源向優勢區域集中。一是推進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向縣城集中。要把一中建成我縣唯一一所獨立高中,全面完成一中遷建工程,在硬件建設和設施配套上,堅持高規格、高層次和高標準,力爭把一中建成質量強校和隴上名校,積極爭創省級示范性高中。要全力抓好職教中心遷建工程,緊扣煤電化運、現代農業、旅游三產,合理設置專業,提升職業教育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二是推進初中教育向縣城及中心鄉鎮集中。辦大辦強皇甫學校和三中,力爭將皇甫學校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示范學校,吸引更多的農村學生到縣城就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安口、策底、馬峽等中心小城鎮建辦中心初中,建設一批寄宿制初中,擴大辦學規模,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延伸服務半徑。三是推進小學教育向鄉鎮集中。通過學校聯合重組,整合教育資源,在鄉鎮建設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各鄉鎮有條件的學生集中到中心小學,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效益。與此同時,要積極推進學前教育向鄉村延伸,充分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師資源,積極發展公辦幼兒教育,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堅持每年在2個鄉鎮各建1所公立幼兒園,力爭到“十二五”末,所有鄉鎮都有中心幼兒園,50%的村社有1所幼兒園,切實提高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2、實施人才戰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嚴把關口。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堅持每年引進一批骨干教師和緊缺學科的優秀高中教師,不斷提高高中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要嚴格落實教師準入、“凡進必考”等制度,嚴把入口關,確保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在教師的選拔上,始終堅持面向師范院校,堅持從省內、外師范類院校選拔教師,堅決杜絕專業不對口的人員進入教育系統。二是加大培訓。大膽創新,建立健全教師合同管理、目標管理等制度,真正建立和實行末位淘汰和輪崗培訓機制。要積極創造條件,通過離職進修、外出學習、掛靠名校培訓、到名校實習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對有培養前途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盡快造就一批名教師,形成骨干教師群體。三是激發活力。切實落實農村邊遠教師特殊津貼政策,減少享受人數,擠出資金提高享受標準,促進城鎮老師到農村支教。要嚴格落實教師績效工資,真正做到按勞分配,獎優罰劣,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增強教師工作積極性。
3、強化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向教學管理要質量。教育主管部門要科學謀劃全縣教育發展規劃,經常深入學校、深入課堂,開展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把提高教育質量的工作落實到每一個課堂、每一位老師、每一個細節,不斷提高辦學質量。二是向教學研究要質量。設立教育科研基金,配強力量,組織教研人員深入學校、深入學生、深入課堂搞研究、搞試點、指導教學。要在重點學校建立教研室(組),組建試驗班,全面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大興教研教改之風。三是向教學改革要質量。要全面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建立健全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和學校評價機制,嚴格規范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要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全力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4、實施集中突破,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要以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為目標,重點抓好一中遷建和職業教育發展。同時,要按照教育、教學、教研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堅持把高考上線率作為衡量整個基礎教育質量的“試金石”,深入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力爭在全市形成1—2門有影響的優勢學科,高考綜合指標在全市的位次不斷前移。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堅持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并舉、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原則,積極開展定向培訓、儲備培訓和“訂單”培訓,逐步形成技能培訓、職業介紹、輸出就業一條龍的服務體系,為縣域經濟發展造就一大批技能型實用人才,形成完備的高中教育體系。
5、優化發展環境,不斷形成強大合力。全縣各級各部門都要把教育工作作為一項惠澤百姓、造福的崇高事業,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齊心協力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各級“一把手”要常進學校門、常問學校事、常解學校憂,切實做到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部署,落實上見成效。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對教師關愛,多為教師辦實事、辦好事,努力為教師排憂解難,使教師真正成為全社會受人尊敬、令人羨慕的職業。要依法維護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的權益,深入開展學校幼兒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努力為全縣教育發展營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