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衛生服務情況匯報

時間:2022-05-16 05:16:00

導語:全市衛生服務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市衛生服務情況匯報

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醫療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政府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合乎民意的重要舉措,也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了推進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根據市政協主席會議的要求,市政協副主席聶志權率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調研組,于2009年5月25日至6月16日圍繞社區衛生服務進展、成效、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方面深入到四個縣(特區、區),通過座談、走訪、實地查看等方式對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于2003年開始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建立,方便了廣大城鎮居民常見病、慢性病的就診,一定程度上居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緩解。

1、建立了組織和制定相關政策。市政府成立了社區衛生服務領導小組,并下發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及《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為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奠定了組織基礎,提供了政策支持。

2、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情況:目前我市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6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特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9所,社區衛生服務醫院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鎮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9個;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41個。

3、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情況: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共有516人,專業技術人員占486人;本科41人,大專93人,中專252人;副高職稱8人,中級職稱40人,初級職稱227人。有少數專業技術人員無學歷、職稱或只有鄉村醫生資格證書。

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及設備情況:業務用房15000余平方米,大部分為租用房屋。設備有X光機,彩、黑白B超,半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電解質測定設備,心電圖機、心電除顫儀,重癥監護儀以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相關儀器設備。

5、探索“一體化”管理試點的情況:特區鎮采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一體化”管理的模式:統一設置標準、統一人員聘用、統一交納養老保險、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口調運、統一業務管理、統一目標管理、制度統一制定和實施,統一辦理醫療事故保險。規范了管理,提升了服務質量,方便了居民就醫,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區。

6、幾年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了部分公共衛生工作。做好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登記,開展了疫情報告和監測;進行了婦女常見病預防管理的建檔登記和預防隨訪記錄;開展了衛生知識普及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檔案239087份,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檔案33019份,計劃免疫接種本地戶籍52321人次,流動人口14749人次,慢性病管理2481人次。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由于主客觀原因,我市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相對滯后,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1、市、縣(區、特區)兩級財政投入不足。我市從2003年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以來,各級政府在此項工作中都無經費投入。直至2007年中央要求,中央和省級財政分別按轄區居民數人均4元和2元予以補助,并規定市級、縣兩級財政分別補助2元。現在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已到位,而市、縣兩級財政至今未到位。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隨著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完善和推廣,廣大居民群眾在就診就醫過程中,對醫療機構的選擇基本取決于其是否為醫療保險定點單位。目前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未列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因此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居民相對較少,致使機構收入微薄,生存和發展困難。從調研的實際情況看,由于缺乏相關政策的扶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多重醫療、輕服務,預防、保健、康復等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基本未發揮,09年各級財政補助不低于20元/人。

3、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一是基礎設施差,無業務用房;二是隊伍不穩定,無固定編制,人員流動性大,素質不高,缺乏社區衛生或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服務能力低,滿足不了社區居民醫療服務、保健的需求。

4、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認識不足,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力度不夠,社區衛生服務開展難度大,工作難以推進。

5、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外關系亟待理順。由于大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私人舉辦,缺乏統一規范管理。衛生、社保、疾控中心、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之間關系不順、協調不夠,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意見建議

1、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認識。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各級政府必須充分認識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維護居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確立“公共公益政府主導”的理念。建議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納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管理,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健康發展。

2、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需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隨著中央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的投入而配套投入,兌現市、縣兩級居民人均各2元的公共衛生經費補助。同時,在政府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工資,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決:一是中央、省、市、縣補助的居民人均10元的補助經費給予一定的補助(09年為20元/人);二是爭取利用社保局的公益性崗位開發基金;三是自身的業務收入。這樣既不增加財政負擔,又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統一管理的范疇。

3、加大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在醫療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不斷擴大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管理辦法和醫療費用結算辦法,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的范圍,探索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形成“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4、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現有的衛生服務中心站(除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為私立醫院和診所,大多考慮自身經濟效益,為居民實施公益性衛生服務意識差。建議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制為公辦,市中心城區將原來的4個街道辦事處的4個衛生院改為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鎮衛生院轉制建立。城關由中醫院或人民醫院建立。同時,建議推廣特區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實行“一體化”管理,這樣既合并了機構,又解決了統一和規范管理的問題。

5、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針對目前我市的社區衛生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通過幾個途徑解決:一是根據省編委的規定,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30人編制,管理部門要根據規定落實好編制,服務站技術人員可以采取聘用制,人員可根據需要通過招考等方式逐步補充。二是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要有計劃地組織衛生技術人員到院校、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活動,開展規范化培訓,逐步提高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三是依托大中型醫院采取對口幫扶的方式,建立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向互動的衛生服務機制,鼓勵大中型醫院、預防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的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指導。

6、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氛圍。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服務項目,拓展服務領域的基礎上,全面合理宣傳社區衛生服務內涵,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增強其自愿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意識,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發展基礎。

7、加強協調,理順關系。建議進一步明確政府相關部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職責;加強社區的綜合管理,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社區管理統籌安排、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