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制造業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中小型制造企業的經營特點分析
1.人員結構簡單,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型制造企業,由于規模比較小,因此所需勞動力有限,人員相對大企業來說比較少,組織結構層次比較簡單。這樣能夠節約企業的管理和生產成本,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也容易凸顯,能有效地激勵員工。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上級的指示也容易貫徹,傳達比較準確。人員之間協調配合簡單,能夠及時根據市場變化做出人員組織的調整。俗話說,有規矩成方圓,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是企業能經營成功的基礎。中小型制造企業不能從戰略、系統、全局的高度進行管理。一方面對于員工的約束較弱,會使得其在完成本職工作上有怠惰,更甚至于謀求私利。另一方面,部門之間約束不夠,不能控制平衡,造成員工之間的矛盾,從而影響工作效率。獎懲制度不當,獎罰不分明,更會出現員工工作不積極的狀態。
2.生產方式靈活,融資難度大。與大企業不一樣,中小型的制造企業投資小,管理成本低,產業轉變容易,小批量的生產方式也使其能夠很快適應市場的多樣性、地區性、流行性和季節性。大公司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不得不減小、壓縮其生產的規模時,中小企業卻能夠不斷調整其生產經營方向以及產品結構,謀求新的發展機遇,對于市場臨時的急需的產品,也能夠提供。但是,中小企業因為自身治理不善,產品技術含量低等原因,整體負債水平比較高,加上有的企業沒有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缺少可供擔保或者抵押的財產,使得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比較高。我國整體的信用擔保環境還處在初級階段,僅靠中小型制造企業自身的信用擔保條件,也難以順利完成融資。雖然近幾年,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政府重視力度和政策還是不夠的。
3.生產流程較長,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主要有采購、裝配、加工、包裝及檢驗等,裝配過程是將幾種原材料進行組合,成為企業所需成品。中小型企業由于其自身生產需要,常常還會將產品委托外單位加工。產品的各個生產步驟,為確定其產品質量符合設計所要求的水平,還需要進行質量確認程序。然后再是生產加工過程,是通過對原料的大小,形狀等物理性質進行改變。比如電子敏感元器件的加工,是先將采購來的原件,通過熱處理,使原件達到目標外形,出來后冷卻,然后上色噴原料,再對其進行簡單加工包裝。制造業屬于人員密集型產業,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很多環節都離不開人力。中小型制造企業,產品的質量及生產率主要依賴于工人的技術水平。
二、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現狀分析
1.成本控制不全面。企業的整體運營成本,除了生產成本外,還包括采購成本、存貨成本、營銷成本、人員管理成本等,特別是采購成本,可以說是一個企業成本控制的源頭,它包括材料的購買價款、采購過程的運雜費、運輸途中的損耗、各項相關稅金等費用,占了企業整體成本的極大比重。而中小型的制造企業基本上只注重生產過程成本的控制,不重視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控制方法也不夠靈活多樣,從而使得企業的成本控制只是單純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參與企業整體運營效果的評估,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所需的正確信息,只是對某一環節單純的進行成本的降低。中小型制造企業的行政部門日常的費用確認為管理費用,包括物料消耗、招待費、差旅費等,很多企業沒有事先制定費用報銷制度,在報銷費用時會出現以公謀私等現象,加重企業成本負擔。
2.缺乏合理的預算編制。預算管理是企業成本管理的一個關鍵環節,是企業加強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中小型的制造企業對成本的事前控制做的不好,沒有建立合理的預算制度,使預算編制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有的企業由于規模不大,只注重產品的制造生產,并沒有預算編制制度,甚至沒有預算。有的中小企業雖然編制了預算,但預算編制并不是很科學,比如制造費用的分配率往往缺乏合理性,各項費用預算精準度不高等等,導致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際上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各個機構的人員沒有意識到他們各自應承擔的經濟責任,最終,經濟責任制在這些企業中成了一句空話,企業資產不能良好運作,經營效益低下。
3.成本控制缺乏戰略觀念,忽視市場需求。許多的中小型制造企業,僅立足于短期的效益,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成本控制階段。比如單純的想通過提高產品的產量來降低單位產品所負擔的固定成本,通過積壓的存貨將生產成本進行轉移,提高企業的短期利潤。但是,這種做法會影響到企業的協調發展和長期利益,在當今的市場環境如此競爭激烈、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對于企業的長期持續的發展是不利的。中小型制造企業,由于作業環節較多,采購、生產、銷售各部分之間有緊密的銜接。而大多數的中小型制造企業,對市場做的調查并不充分,對于產品的售價,銷量等不能夠準確的定位,生產計劃往往與實際需求不符,造成供銷之間的不平衡。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做到以銷定產,按市場需求而動,它將很快會被市場所淘汰。
三、加強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的對策建議
1.規劃實施目標成本制度。由于目前制造企業的多品種、多結構發展方向,其成本核算方法也多種多樣。企業安排生產時,原材料大多數情況下是隨著生產進度來投入的,一次性投入工序完整的情況是比較少的,人工費用的發生也不是固定均衡的。如果按產品性質進行成本核算,品種法、分批法、定額法、分步法等方法得應用到生產的各個環節,這樣不僅使財務人員的核算工作繁瑣,而且也不利于產品成本及時、準確地反映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考慮一種既能有效控制成本費用的發生、又能及時完整準確核算產品成本、還能給成本分析制定合理標準的成本核算方法,即目標成本制度。所謂目標成本,是通過實現仔細測定,以每單位產品為基礎表述的在可達到或可接受的業績水平上的應有成本。目標成本制度是由目標成本、差異分析和差異處理三個部分組成。利用行業目標成本和實際成本相比較的差異,可以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逐漸達到制定目標成本的水平,從而可以控制產品的實際成本,它有利于簡化會計核算工作和正確評價成本控制的業績。
2.進行成本預算管理。通過預算的編制和使用,首先,企業管理人員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意見。管理人員將各自預算的指標及成本進行溝通交流,將結果編制在預算中,能夠使有限的資源在各個相互競爭的使用環節有效地分配,使企業資源的利用能夠達到最大化,確定企業預計生產及銷售數量,將企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加強企業戰略成本觀念,實現企業的預算成本及目標利潤。其次,能夠評價業績,激勵員工。將最終實際結果與預算結果進行比較,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個人和部門的業績評價,企業一般會對超額完成預算的個人或部門發放獎金等,然后激勵個人及部門更加努力完成企業預計目標。再其次,實施成本預算管理,能幫助企業管理者樹立超前的發展意識。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考驗管理者的智慧,需要依市場脈搏而動,實施預算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企業制定的戰略規劃開展,能確保企業經營安全,并抓住寶貴的發展機遇。
篇2
[摘 要]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入,我國企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各企業都迅速利用政策、技術、市場上的優勢加快生產經營,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制造行業也是如此。但隨著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力不斷增強,很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其中,內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導致企業資金利用率低、資金流失,成為當前經濟環境下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情況下,ERP管理系統逐漸進入制造企業管理者的視線,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部分企業的內部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從ERP系統的含義出發,探究制造企業內控中應用ERP系統的重要性,并結合系統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完善制造企業內控制度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ERP管理系統;內部控制;制造企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3
[中圖分類號]F275;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0-00-02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信息技術的應用遍及各個行業,可以不夸張地說,在當前這個時代,任何企業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才能在同行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很多企業都開始運用ERP管理系統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ERP管理系統是非常先進的現代經濟管理系統,它能將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資金的利用率。雖然我國企業已經引入了ERP管理系統,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畢竟ERP系統最初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并使用的,在我國企業的運用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缺陷和問題,只有將其與制造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使之發揮作用,促進制造企業內部控制改善。
1 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過程中使用ERP管理系統的重要性
ERP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資源實現整合,實現各部門之間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傳播和交流的速度,從而實現不同業務之間的緊密配合,降低成本,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對于制造企業而言,ERP主要應用在企業的采購、庫存管理、生產控制等方面,它能快速對企業內部所有的信息進行總結與分類,并及時有效地傳播給其他部門,提升資源的優化率和配置度。
在制造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中完善和加強ERP系統的建設主要有以下重要作用。
1.1 能夠對企業的采購過程進行控制
制造企業采購是經營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它承擔著企業大部分資金的流動和使用,人們可以認為,采購行為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經營的效益和效率。在采購過程中使用ERP內部控制管理系統,能夠將控制采購數量與企業所需貨源進行匹配,還能對供應商進行系統分析,對其信用度進行考核,保障采購的安全性,還能對采購價格與付款方面進行控制,降低采購風險,從采購的全方面提升企業的采購水平。
1.2 能夠ζ笠檔目獯婀芾斫行控制
庫存管理也是制造企業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如果市場形勢對銷售不利,則企業所制造的產品勢必要入庫進行統一管理,如何實現庫存管理的合理、有序是制造企業面臨的第二大問題。通過引入ERP管理系統,能夠對企業的銷售訂單,倉庫和生產力等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出一個比較科學的庫存量數值,將企業的庫存維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保障庫存的安全性,并能對庫存情況進行動態監管,從不同業務流程入手,全面把握庫存管理的效果和關鍵控制點。
1.3 對企業制造環節進行控制
對于制造企業而言,保障產品質量是企業維護信譽的基礎,更是其能夠健康發展的唯一選擇。通過引入ERP管理系統,制造企業能夠有效控制企業的生產環節,加強對生產流程的監管與控制,還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質量監督力度,保障在成本降低的情況下產品質量不會受到不良影響。同時,ERP系統的應用能夠發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向企業的管理者反映,以采取有效措施彌補生產過程中的弱點。
2 ERP管理下制造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ERP管理模式的認識不全面
雖然目前很多制造企業都在內部控制的過程中應用了ERP管理模式,但從實際情況看,很多企業并沒有將ERP的精髓挖掘出來,只是從形式上模仿ERP管理方式,這種做法增加了模式使用的風險性。同時,由于對其認識不足,很多企業并沒有將ERP和自身的生產相結合,而是盲目照搬使用,忽視了自身管理流程與ERP的契合,造成了內部控制失效。
2.2 缺乏專業的內部控制成員
ERP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目前很多制造企業在內控方面還僅僅局限于財務控制,控制人員也都是由財務部門財會人員兼任,其在財務管理領域游刃有余,但在內部控制方面就顯得缺乏專業性,對ERP管理模式更是沒有足夠的認識,ERP的實施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2.3 企業內外運營環境對內部控制影響較大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各方面管理上都有自己的方式與經驗,但畢竟ERP模式是從國外引進的,與國內外企業的管理理念在很多方面都是沖突的。這樣一來,ERP的加入打亂了企業的日常工作規劃,如果制造企業不能及時對內控制度進行調整和適應,不僅ERP模式的應用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還會因此讓內部控制的可操作性降低,ERP的優良性能也難以發揮出來。
3 基于ERP管理的制造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3.1 選擇合理的ERP系統
制造企業與貿易型企業、建筑企業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它不僅涉及原材料的采購和產品的銷售,還要對產品進行加工和生產,因此,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較其他行業相比有一定的難度。在完善內控制度之前,其要對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做好準備工作,例如要考慮ERP系統的操作人員是否有能力勝任,資金條件是否滿足ERP的引進需求等,只有將這些基礎工作做好,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哪種ERP系統是最為合適的。
同一行業具備很多的ERP軟件,每個軟件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例如有的軟件信譽度較高,在企業機密信息保存上可信度很高,不至于出現信息泄密、丟失等情況;有的軟件在信息的處理上比較先進,無論是行業間信息的收集,還是市場形勢的分析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保障;還有的軟件在數據處理方面比較強勢,能夠將內部控制中的各種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并給出分析結果,從而為管理者提供嗜返哪誑匭畔⒉慰跡以便于更好地制定決策。制造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應選擇哪一種ERP管理軟件作為內部控制的保障,只有系統選擇合理,才能在內控中發揮出系統的作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3.2 加強ERP管理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
ERP最早出現在20世紀的西方發達國家,它是在受到西方價值體系和文化觀念影響下產生的,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將其引入國內,但其或多或少都會與我國傳統企業文化產生沖突。制造企業要在這種形勢下加強內部控制,就要實現ERP與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3.2.1 營造ERP管理氛圍
企業管理層要加強對ERP管理模式的宣傳,并將其提升到文化理念這一高度。制造企業可以利用當前信息傳播方式多這一特點,將ERP管理的優勢、意義等匯編成文字放在企業的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上,便于職工進行瀏覽和傳播,以提高員工對ERP管理系統的重視程度。
3.2.2 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為了保障ERP系統順利實施,企業要加強部門之間、職工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各個部門都要本著以企業利益為核心的原則,加強協作和溝通,保障內部控制順利進行,為ERP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3.2.3 開展人才培訓計劃
企業要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和引進,尤其是在內部控制方面。制造企業可以與高校簽訂人才培養計劃,引進具備內部控制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盡可能提升內控隊伍的水平,保障ERP系統的良好運營。
3.3 重組內部控制業務流程
引入ERP管理系統后,傳統的內部控制流程需要進行較大的改動和調整,尤其是要實現人工管理到智能管理的轉變。重組并不是直接將ERP應用到企業生產中,而是成功改進、優化企業現有的運作模式,并與ERP相融合,積極建立高效、流暢的信息交流渠道。同時,ERP系統要與企業的內控信息數據庫相結合,用數據說話,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全面提升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4 結 語
本文主要探究了ERP系統在制造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應用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ERP系統實行后企業的內控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著力點也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力的解放也讓更多的人力資源應用在對企業管理更有效的方面,為ERP的良好應用提供了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劉丁樹.ERP系統下物資管理的內部控制[J].中國內部審計,2014(11).
篇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s, analyzed that the high-tech R&D have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advanced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retaining and attracting talented person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Hebei Province.
關鍵詞:醫藥制造業;人才資源;灰色關聯度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human resources;the degree of gray incidence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086-02
0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原本以自然資源和原始勞動為主的競爭,逐步演變成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日益成為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最主要的資源。隨著近些年來社會老齡化加劇,生物技術的空前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療效的新產品、特效產品必將擁有廣大的市場空間。新產品的開發必將投入更多資源,而人才資源是其中的主體。
1研究背景
河北省是我國著名的醫藥制造大省,地處京津冀商業圈之中,特別是省會石家莊既擁有華藥,石藥,神威,以嶺等著名企業,又擁有河北醫科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眾多高校作為依托。2005年石家莊市又被評為了首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可以說河北省醫藥制造業既具有一定的雄厚基礎,又具有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
趙長林,劉霞在《我國各地區醫藥制造業竟爭力的比較分析》中,通過建立指標體系,運用spss統計方法,統計了我國各個省市醫藥制造業的競爭力情況。計算結果顯示河北省醫藥制造業的競爭力只處于行業中等偏上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及江蘇,山東等醫藥制造大省。本文借以上研究結果,只從人力資源角度,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找出河北省與醫藥大省江蘇省之間存在的差距,并依此提出改進建議。
2醫藥制造業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的選取
醫藥制造業是高技術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通過分析,本文選取能夠總體反映醫藥制造業企業人力資源狀況的:醫藥制造業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以及在人力資源方面能夠反映企業科研能力的人才資源:醫藥制造業R&D活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醫藥制造業科技活動人員、醫藥制造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三個指標作為人力資源評價的主要指標。利潤是指企業銷售產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價格和稅金以后的余額,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本文選取利潤作為衡量醫藥制造業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經濟指標。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統計年鑒》。
3人力資源與企業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
3.1 灰色關聯度分析灰色系統理論是由我國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于1982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利用系統內已知信息來確定系統的未知信息,其具有建模過程簡單、模型表達式簡潔、便于求解、預測、精度高、適用性強并且對數據的要求不高等優點。
本文采用絕對關聯度的量化方法,計算步驟如下:
首先,制定出參考數列,參考數列常記為x0,一般表示為:
x=x(1),x(2),…,x(n)
關聯分析中被比較數列常記為xi,一般表示為:
xi=x(1),x(2),…,x(n),i=1,2,…m
其次,對原始數列進行無量綱處理。無量綱處理常采用初值化方法和均值化方法。
再次,對于參考數列x0,比較數列為xi,用下述公式表示各比較曲線與參考曲線在各點的差:
(k)=
最后,將計算出的關聯系數求平均值,即絕對關聯度,表達式為:r=(k)。
3.2 醫藥制造業人力資源與企業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江蘇省的比較運用灰色絕對關聯度公式,分別對河北省和江蘇省醫藥制造業的人力資源指標與經濟指標利潤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兩省均以2002年-2008年醫藥制造業年利潤數作為參考數列x0,將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作為比較數列x1,醫藥制造業R&D活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作為比較數列x2,醫藥制造業科技活動人員作為比較數列x3,醫藥制造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作為比較數列x4。河北省與江蘇省2002年-2008年醫藥制造業年利潤與人力資源情況如表1、表2所示。
運用灰色關聯度方法計算結果如表3、表4所示。
3.3 結論上述關聯度計算結果顯示,河北省醫藥制造業中四個HR指標與醫藥制造業利潤之間的關聯度分別為:0.74,0.75,0.75,
0.75,各個人力資源指標對利潤的關聯程度的大體持平。江蘇省醫藥制造業中四個HR指標與醫藥制造業利潤之間的關聯度分別為:0.70,0.86,0.77,0.82,研發人員,科技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對利潤的關聯程度均大于企業從業人員數對利潤的關聯程度。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河北省在人力資源方面與江蘇省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研發和科技創新人員與企業發展的關聯度不強,醫藥制造業知識密集性的行業特點不突出。
4建議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可寶貴的資源,從以上灰色關聯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才資源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支具有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優秀團隊,才能快速推動醫藥制造業企業未來的發展。
高科技研發人員位于人力資源金字塔的頂端,既會有高高在上的驕傲情緒,又會有高處不勝寒的體會。所以經過一些學者的分析,高科技研發人員往往具有其獨特的特點:他們擁有高水平的知識和研究能力,但個性比較突出,喜歡寬松自由的工作環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生活方式;具有強大的精神追求,往往比常人更有高遠的理想,事業心重,進取心強;不安于現有的環境,喜歡突破和新鮮的事物,具有創新性思維,這也是高科技研發人員流動比率大的主要原因。
針對以上分析結果,結合人力資源激勵原則,以留住現有的高科技研發人員,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為出發點,對如何提高河北省醫藥制造業人才資源狀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 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和獎勵措施。物質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資源,是留住,吸引高科技研發人員的重要基礎保障。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可以使高技術研發人員感覺到自身價值得到認可,及時對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科研成果給予獎勵,可以提高高科技研發人員的工作滿意度,激發工作熱情。
4.2 營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對實現人盡其能,人盡其用創造了良好的氛圍。高技術研發人員具有無限的能力與潛力,營造寬松舒適的企業文化環境,提供良好精神慰藉,更能使其發揮已有才能,增強努力工作的熱情。
4.3 制定科學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培訓。高科技研發人員一般具有高學歷,對自我的要求也比較高,除物質生活外,更加關注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為其制定科學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培訓,可以加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參考文獻:
[1]高楠.大中型企業R&D投入與創新績效灰色關聯度分析―基于河北省和全國的比較[J].現代商貿工業,2010,(6),1-2.
[2]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1.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dema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work-study program" in detail, and explains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project cost under this mode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hoping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
關鍵詞: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工程造價;管理體制;創新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study;work-study program;project cost;management system;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241-02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和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逐漸深化。工程造價是一門對口、專業性很強的專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加入建筑工地實習這一環節,才能使學生適應并走入社會。目前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日益被社會、學校、學生廣泛接受,國家也因此加大了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關注度,為了進一步推動工學結合、半工半讀職業教育模式的開展,2006年3月,國家教育部就此提出《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意見稱要職業院校提高認識、深化改革、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校企合作等等,為各級各類高職院校提供發展方向的同時,也為學校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教育模式提供政策保障。但是,針對工程造價專業到建筑工地參加見習、頂崗實習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學生學習場地的轉換、學習內容、工地環境艱苦等等問題,給學生管理人員提出了更多的難題。目前學者對于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一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方面,對于學生的管理體制論述較少,本文希冀就學生管理體制方面做相關的研究探討。
1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教育模式概述
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工程與土木建筑系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具體到我國可上溯到近代推行的實業教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和“為未來工作”的教育思想,是一種直接通向生產崗位,為職業、為未來而工作的教育,強調的是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它的目標指向集中在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上。[1]
針對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當學生在學校完成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學習之后,通過與學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的企業協商,安排學生到企業當中參觀、學習、頂崗實習。通過實地到建筑工地現場考察,組織學生了解工程構造和結構、工程施工的主要流程和管理組織工作,為將來從事工程施工和造價管理打下堅實基礎;跟隨工程師學習工程量的計算與審核工作,熟悉施工規范、文件設計、資料勘察與驗收,能夠達到熟練識圖、土石方量、鋼筋混凝土工程量、砌筑工程量等的計算,以便學生掌握實際工程造價的基本技能。
從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內涵解讀中,我們得出其基本特征為:①實施開放性教學: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打破原來學校只在課堂進行封閉教學的模式,將教學課堂轉移向社會企業,組織學生到建筑工地當中去實踐、學習,將學校企業、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②明顯的職業教育傾向: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走向企業當中,參加頂崗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社會和職業的認識,有利于學生畢業后身份的轉變。③注重實踐:工學結合要求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踐生產當中,改變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2 學生管理體制面臨的新挑戰
學生管理體制是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中的重要環節,與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思想品德等息息相關。因此,學生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穩定運行、未來發展以及學生的人格塑造。[2]目前,高職院校采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組織學生進入到社會企業當中實習,實習過程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首先,由于部分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差,剛進社會容易碰到挫折,有可能導致學生離崗情況的出現;其次,學生在實習期間,遠離學校,與社會閑散人員接觸機會相對比較多,可能會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第三,學生離開學校到工地參加實習期間,由于自身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掌握的不充分,生產安全教育學習不到位,這些可能導致在實習工作期間頻遇挫折,嚴重者可能發生意外事故。以上這些問題都給學校管理工作者管理學生增加了難度,顯現了傳統的校、院兩級學生管理體制的局限性。
除了實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隱患,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本身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了很大的改變。首先,在教育環境方面,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將原來單純在學校開展學生教育的場所延伸到社會企業當中,學生離開熟悉的校園和同齡伙伴,投入到復雜的社會企業洪流之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繁重的生產勞動、嚴格的企業管理等會使學生產生很多新的想法[3]。其次,進入企業參加實習,學生兼具員工與學生的雙重身份,在能力和素質上面對學生都產生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能提升,成為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一大難題。第三,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當進入企業當中,在項目部或者建筑施工場地,實習生碰到不懂的問題必須向工程師或者建筑師傅請教,教育主體的改變使學生在思想上很難適應。
學校為了維護正常的校園秩序,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進而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對學生實施管理。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教育模式帶來的轉變對于學生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
3 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管理體制創新探索
3.1 校企攜手共建高校的管理機制 ①學校和企業都要設置專門負責學生管理的機構,企業當中要對實習的學生進行監督觀察,有問題適時向學校反映,及時與學校相關負責人員取得聯系,真正做到責任到人。②學校與企業應該做到互相信任,一切以學生利益為重。不定期的召開學生情況研討會,互通學生情況,對學生切實做到預防為主,避免大錯誤的出現。③學校與企業經常保持聯系,切實做好校企合作辦學,學校可根據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適當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及招生情況,企業也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實習崗位。
3.2 完善學生參加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制度 首先,申請半工半讀制度,學生在自愿原則下,征得家長同意,與學校、企業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其次,對于學生實訓制度的規定,學生要到企業中參加實習,除了條件艱苦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避免出現意外事故。最后,學校還要委派專人負責到企業中,對實習學生進行跟蹤管理,負責學生的生產、紀律、安全等問題,及時向學校反映情況。
3.3 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構建師生網絡交流平臺 現代科技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專業BBS論壇等方式,與學生互動聯系,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
筆者在分析近年來教育實踐實施基礎上,認真總結實施“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實習期間容易出現問題的原因,最后創造性地提出了加強學生管理的一些措施意見,希望能夠促進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的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2]李翠芳.書院制――學生管理體制的新探索[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
[3]陳書田,黎家龍.“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初探[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8(1).
――――――――――――
篇5
關鍵詞 制造業企業 應收賬款 管理
一、前言
應收賬款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更是關鍵環節。第一,加強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可以完善其的資金運轉。第二,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可以減少企業壞賬,提高企業利潤。第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還可以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因此,本文以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為切入點,對其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說明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該研究不僅能分析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也可以給其他相關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提供借鑒,為完善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幫助。
二、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特征
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的特征主要是由制造業企業經營特點決定的。首先,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大多因賒賬形成。由于規模訂貨、批量生產、生產周期長等原因,與其他一般企業相比,其應收賬款在企業經營中比例很大。其次,制造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成批銷售,金額較大,因而大多企業均給購貨單位較長的付款期限,導致其收回各銷售款項的進程較慢。最后,綜合以上兩種情況的影響,加上購貨單位信譽等問題的作用,制造業企業壞賬處理不夠完善,使得企業無法達到預期經營目標。
三、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現狀
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很多制造業企業并無針對性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即使有也非常籠統,甚至沿用一般企業的管理要求來約束本企業的經營,無法滿足其管理需要。例如,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比例過大且多采用分期付款,易導致資金資源不足,從而影響企業生產,然而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并無明確的要求與規定。
第二,應收賬款管理方法不得當,主要體現在監督體系的不健全上。相對于其他企業來說,制造業企業的應收賬款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情況更為復雜,因此其對企業監督的管理要求也較高。但是從當前情況來看,大多制造業企業的監督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監督人員未能盡到應有的責任,體系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管理人員素質不符合要求。作為管理人員,應當具備較強的指導和分析能力,但大多數管理人員并不具備這樣的特質,主要體現在無法制定合乎企業發展的政策,無法提出適合企業資金回籠的建議等。
四、形成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現狀的原因
(一)企業管理制度不適用于當前狀況
從上文可以看出,制造業企業與一般企業的生產存在一定差別,因而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也應當區別于一般企業。首先,應當立足本企業,而不應以“經驗主義”作為根據。但是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做不到這一點,其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并沒有根據自身應收賬款比例大、回收期長、資金不易周轉等特點來分析考慮,進行制定,形成了管理制度與當前經營狀況不一致的情況。其次,制度應當聯系未來經濟發展規劃。企業的制度應當在立足企業現狀的前提下,與企業的發展意愿一致,從而促進企業良性發展。但大多企業無法正確估計未來企業的經濟走向,使其管理制度大多呈現片面性或缺乏準確性的情況,從而無法發揮管理制度應有的作用。最后,制度應具有階段性,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缺乏可行意義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管理方法無法有效應對企業現階段狀況
管理方法的不得當主要從監督體系進行分析。第一,是對交易的企業了解不夠充分。由對方提供或網上查詢途徑獲得的信息無法確保其是否完整、全面地記錄了整個公司過去的狀況、現在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計劃。第二,是對企業自身分析力度不夠。首先,企業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根據現狀做出總結和制定未來的發展規劃,且大多為階段性短期規劃,因而導致壞賬的計提不符合企業的發展狀況。當遇到類似金融危機等突發經濟狀況時,企業難以應對。其次,制造業企業的壞賬準備往往計提得不夠充分。若是企業的應收賬款無法按預期入賬,之前所計提的壞賬準備又不夠充分,這些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就會變為額外的壞賬,從而降低企業的經營利潤。當前壞賬的計提比例無相應的政策規定,都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以及交易的風險程度制定,這樣的狀況下,企業也有可能為了提高利潤而降低壞賬的比例,或者錯誤估計當前和未來的風險,導致壞賬的計提不充分。最后,大多數交易企業由于制造業交易的數額較大選擇分期付款方式,這樣就有應收賬款無法按時收回或無法收回的風險,而大多企業沒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催款,最終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三)人員選拔和人員培養力度不夠
財務人員素質不高,也可能導致壞賬計提不充分。如今,進入會計行業的門檻較低,從事會計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尖子型人才在會計人數總額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財務人員素質達不到經營的需要是中國大多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對于規模較大、核算繁瑣、分析復雜的制造業企業來說更為嚴峻。因此,提高財務人員素質成為制造業企業發展應當重視的問題。而人員素質的高低主要是由人員的選拔和培養兩個方面來影響。首先,企業人力部門在財務人員的選拔上,大多基于入行時間及經驗豐富與否考慮,并未充分考慮應聘人員的未來發展潛能,導致很多優秀人才無法進入企業為企業服務。其次,很多企業為相關人員安排了很多培訓內容,但針對性培訓較少,使財務人員技能的學習過程較緩慢,素質也不能很快得到提升。
五、改善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對策分析
(一)增強企業風險意識,適當調整應收賬款比例
應收賬款比例過大很可能導致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因此,企業應當在交易前正確評估交易的風險,分析該項交易若是以分期形式是否可以按時足額收回,當前企業資金比例結構是否足以應付可能出現的臨時狀況等。若是有存在較大風險的可能,則應考慮取消交易或降低交易額,也可將應收賬款的收回時間交錯排列,降低企業應收賬款的比例。在交易過程中,若是回收期較長,且對方并未按時支付,則考慮應收回部分款項之后再繼續交易事宜。
(二)充分了解本企業及交易企業的經營情況,完善誠信機制
首先,要想正確評價企業,充分計提壞賬準備,要對企業短期和長期的發展有相應的規劃。短期的規劃包括了解當前經濟發展現狀,選擇適合的生產產品,了解企業發展的特點,不盲目跟從;而長期規劃則應考慮全面性。由于法律和各項規章制度會隨經濟發展相應變化,作為企業管理者,應具備前瞻性,充分分析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及特點,考慮短期規劃或長期規劃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其次,制造業企業在交易建立以前應加深對對方企業了解,除了對方提供的資料和網絡的評價外,還可以對與其有來往的企業進行了解,如交往的時間長短、來往對象的規模大小等等。也可以選擇專門人員跟進應收賬款,積極地催款,或分配任務給各財務人員,將應收賬款的收回情況與工作業績掛鉤,這樣既可以保證應收賬款的收回,又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三)加強人才引進及培養,提高公司人員素質
要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一般可從兩個方面考慮,分別是通過吸收大量高素質人才和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想要攬入更多高素質的財務人員,可以通過媒體廣告,進入各高校進行宣講或進入人才市場進行招聘。而提高本公司現有員工素質最常用的辦法是培訓,通過邀請經驗豐富的財務老師來企業進行全員指導,或是挑選員工參加一些專業的課程學習,回來以后進行分享。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先進帶動后進的方式,由經驗豐富、基礎扎實的財務人員作為“老師”,對新入職人員進行引導,保證新進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與質量。
六、結束語
本文主要站在制造業企業的角度,研究其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應收賬款占主營收入比例過大、回收期長、壞賬計提不夠準確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企業資金運轉和生產經營。文章分析了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特點,以及經營者對自身和交易對象的了解不足導致。并提出了增強風險意識、完善誠信機制、提高公司員工素質等解決辦法。從應收賬款管理的發展來看,其只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部分,應當與其他經營管理有機結合。應收賬款管理基本涉及參與經濟活動的所有企業,因此對其研究還有待向其他行業擴展。對應收賬款管理的研究可能會給未來國家相應制度的制定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鈺博,王攀娜.產品制造企業應收賬款胡管理探討――基于重慶啤酒的分析[J].中國市場,2014(8):79-81.
[2] 李杰,張媛.企業應收賬款風險與防范[J].經營管理者,2014(11):44-45.
[3] 孫釵.企業應收賬款現狀及對策[J].企業管理信息化,2015(1):7.
篇6
摘 要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 裝備制造業 現狀 問題 思考
目前,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國際組織并沒有提出“裝備制造業”這個概念。“裝備制造業”的概念可以說是我國所獨有。它的正式出現,見諸于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制成品,分屬于金屬制品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裝備制造業7個大類185個小類。
一、華龍區裝備制造業的現狀
華龍區下轄孟軻、岳村兩個鄉和人民辦、黃河辦、中原辦、勝利辦、任丘辦等八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該區裝備制造業創造增加值76899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42.5%上升至45.1%,近五年年均增長31.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1個百分點,可見,近五年是華龍區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時期,發展速度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名列前茅。
(一)生產、效益情況良好
一是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規模在擴大。2010年,華龍區全區擁有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42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為47.7%,比五年前提高5.1個百分點;實現總產值351315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9.2%,比2006年提高4個百分點;職工從業人數3096人,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5.7%,比2006年提高1.3個百分點。二是裝備制造業的效益情況明顯高于整體水平。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7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8.9%,而實現利潤總額3.49億元,利稅5.0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49.4%和49.0%,分別高于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的0.5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
(二)行業結構相對集中
華龍區的裝備制造業相對集中在以下三個行業,一是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電光源和照明燈具制造為主;二是專用設備制造業,依托中原油田,以生產和維修石油鉆采專用設備為主;三是金屬制品業,以結構性金屬制品和金屬門窗制造為主。三個行業2010年擁有企業30家,占裝備制造業的71.4%;擁有資產 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的 %;擁有從業人員2435人,占裝備制造業的78.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為23.02億元、1.92億元和2.99億元,分別占裝備制造業的66.2%、55.0%和59.7%;完成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為23.4億元、4.92億元,分別占裝備制造業的66.5 %和64.0%。
(三)帶動作用較強
在華龍區規模以上企業88家中,其中裝備制造業為42家,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單位數的47.7%,完成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351315萬元、76899萬元,分別占全區的總產值和增加值比重為49.2%、45.1%, 在華龍區工業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二、華龍區裝備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該區以信宇石油機械、東昊機械、興發鋼結構等為龍頭的一批裝備制造業企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解決,比將制約華龍區裝備制造業乃至工業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規模總體偏小
華龍區裝備制造業雖然近幾年發展很快,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歷史較短,總體規模相對較小。2010年,我區42家裝備制造業企業中,屬于小型企業的41家,占97.6%,產值不足億元的28 家,占66.7%。
(二)高技術產業相對較少
華龍區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大部分是以中原油田為依托,為油田生產提供石油鉆采設備、配件及維修服務,或以天然氣為燃料進行電光源與照明燈具的生產;屬于通用設備制造業的也多為維修服務。技術含量較高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企業比較少,需要組織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制造企業則為空白。
(三)創新能力不足,技術開發水平相對落后
企業的發展來源于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主要產品質量才能持續改進。而華龍區裝備制造業企業除少數幾個有一定的產品開發能力外,大部分企業缺少自身的開發機構和高素質開發人才,企業產品技術含量普遍較低,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對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消化、 吸收、創新能力也不足,基本上沒有掌握新產品開發主動權難于滿足市場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市場競爭力稍顯薄弱。
(四)管理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有關資料顯示,我市裝備制造業企業除信宇石油機械、東昊機械等少數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外,企業管理人員總體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模式簡單粗放,大小事務基本由董事長或總經理一人決定,在企業發展起步階段,這種管理制度決策直接、快速、明了,只要決策方向正確,企業往往能獲得較快的發展。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企業各種事務繁雜、管理部門日益增多,企業負責人的精力絕大部分被不分主次的事務所牽制,而有關企業發展戰略、發展方向等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卻沒有多少精力去思考、去取舍。因此能否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管理制度、能否迅速解決管理人員素質低下的問題,是其能否超越發展瓶頸,成長為一流企業的最關鍵因素。
三、對華龍區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思考
隨著華龍區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不斷增多和規模的不斷壯大,我們的發展目光不應僅僅停留在國內同行和國內市場上,更應該加快發展步伐,調整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主動迎接產業全球化競爭的趨勢,加快提升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整體素質。
(一)制定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一是引導現有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根據自身特點、行業發展方向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并圍繞中、長期目標制定具體的實施規劃與分階段目標任務,以目標來推動企業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提高 ,并通過目標管理的推行來提升企業的管理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計劃、有重點引進新建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制造業企業與項目,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水平與規模。
(二)瞄準一流技術提升現有裝備水平
企業裝備水平也是體現企業素質的重要方面,企業除了在現有生產設備更新或增添時盡可能選擇國內外一流裝備的同時,在規劃和實施新的投資項目時,應充分把握自身行業特點,瞄準行業一流水平來選擇裝備,在提高產量還是提高生產品質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為企業生產更高要求的新產品留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提高企業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能力。
(三)增強品牌意識,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華龍區裝備制造業企業,除了少數幾家重點企業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識外,絕大部分企業對創立名牌的工作普遍不夠重視,品牌意識不強,注冊商標數量很少。因此,企業管理部門應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通過創建名牌產品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引導企業建立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技術創新機制,持續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名牌拳頭產品;二是引導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學術研究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社會科技資源提升自身的產品開發能力,為企業長期目標的實現提供發展動力。三是加快推進我區裝備制造業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建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支持重點裝備制造業企業建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支持建立企業化的技術裝備設計研究和工程分析與測試機構。加強該區裝備制造業產品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推廣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等標準化管理,幫助企業建立并完善計量檢測體系,推行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構建多成份、多形式、全方位的中小企業服務網絡。
(四)重視人才引進和建立人才培養制度,幫助企業建設高素質職工隊伍
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加快引進和培養裝備制造業發展所需人才。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挖掘現有人才的潛力,多種形式引進裝備制造業急需的人才。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根據華龍區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需求,制定人才專項培養規劃,建立多層次的裝備制造業研發設計和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依托職業教育、技工學校,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裝備制造業適用的高級技術工人,使企業工人從單一技能型向技能與智能復合型轉變。人事部門應加快建立專業技術人才信息庫,并在該信息庫中設立專門的裝備制造業人才信息管理類別,對華龍區現有的裝備制造業人才進行全面摸底,分門別類歸檔存查,加強對裝備制造業人才的動態跟蹤和有效管理,加強人才的引進和交流。建立企業人才協會,促進企業間工程技術人才的合作與交流。
(五)重視信息化建設,幫助企業建立現代的管理制度
現階段,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建立有成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依托一流的信息化手段是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幫助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身行業特點的信息化軟件系統,結合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實施企業資源管理計劃、產銷存管理系統、自動化辦公系統等等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經建立有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企業,要進一步加以完善和集成,充分發揮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數據、信息的作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快速決策能力,迅速縮小與國內外先進企業在管理決策上的差距,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篇7
關鍵詞:管理會計;制造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應用;建議
一、影響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企業應用效果的因素
(一)內部因素角度
1.經營決策者的態度。內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制造企業內部管理者對管理會計這一科學管理工具的認識及認可度,決策當局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其在企業中是否能夠得到全面普遍的應用。除了高度認可之外,決策當局還需要對在哪些方面應用以及如何應用管理會計做出科學的決策,促使管理會計能夠被真正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領域。例如對于一個生產性企業而言,經營決策者能夠了解各個成本管理方法,并且對具體每一種管理方法的適用特點和利弊恰當把握,就能夠有效地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充分提高企業成本利潤率。若經營決策者本身并不了解管理會計成本管理的各項方法,就不容易發現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成本節縮點,錯過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機會。
2.制造企業內部信息技術水平及員工的專業技能。管理會計的最重要職能是為管理層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故必然需要一個較為健全高效的信息系統來實現信息的收集、分類、處理和反饋。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企業中傳統生產型企業居多,傳統制造業的劣勢之一就是信息化發展程度較低,在設備、管理經驗、應用技術等方面趕不上信息化發展的進度,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較為落后的信息傳遞與處理方式,在另一方面限制了其市場競爭能力的發展。同時將信息系統充分應用到市場分析中,能夠更為高效地制定采購、生產、銷售決策,從另一個角度提升經營效益。企業內部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企業內部使用的效率。在專業人員素質方面,如果企業領導的觀念較為陳舊,就不愿意花費成本讓員工吸收更多的專業化知識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得企業的財務人員長期從事簡單的做賬、編表等事務性工作,將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附屬職能,未發揮其戰略決策作用。管理會計作為財務會計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要想在企業內部更好地展開,必然需要企業全面提升財會工作者以及相關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使得管理會計能夠具備更強的專用性。
(二)外部因素角度
1.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會直接影響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更是企業積極投入應用管理會計的內在驅動力,正是由于企業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企業在競爭中必須要保持靈活的財務管理能力、生產管理能力等,管理會計涉及企業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領域,能夠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市場經濟體制直接影響整個經濟大環境,決定著管理會計是否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例如不完善的經濟金融體制和不完善的價格體制,都會嚴重影響管理會計的實際運用效果。
2.法律環境的影響。管理會計作為現代化信息會計管理工具的典型代表,能夠給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但是這個作用需要建立在信息真實有效的基礎之上。通常,我們常見的外部審計能夠對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合理性提供適當程度的第三方保證,大大加強了信息的可用性,但是管理會計通常面向的是企業內部管理,不用對外報告,故盡管管理會計也會受到法律約束的影響,但是并不像財務會計一樣嚴格。較為寬松的外部法律環境,可能會影響管理會計在制造企業內部使用的真實效率,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在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相對其他行業要更為傳統一些,對于信息真實性的控制能力也較為薄弱,故外部法律環境在規范信息可靠性上的作用就愈發凸顯。
二、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企業中的應用
(一)運用作業成本法歸集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作業成本法又叫ABC成本法,是管理會計工具的主要代表工具之一,通常被企業應用于成本管理與成本控制。作業成本法應用的基本思路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指的是在成本分配過程中,基于資源耗用過程中的因果關系來進行成本分配,依照具體的成本對象消耗作業的實際情況,將作業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給具體的成本對象。在制造業企業中,作業成本法的具體應用如下:一方面,在進行成本核算時,運用有效的公式將成本歸集到具體的作用中,通常在成本核算過程中,有些成本能夠直接地計算歸集,而有些成本則是間接產生的,很難用數量乘以單位消耗的簡單公式進行歸集,此時就需要引入“成本池”概念,將間接成本先進行集中歸集,再根據產量或者作業時間來按比例進行歸集,尤其是制造業企業中,規模越大,涉及到的間接成本越多,故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越復雜。同時,制造業企業在應用作業成本法歸集成本時,可以適當地對成本中心(或作業對象)進行合并與拆分,提高成本歸集的效率與準確性。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與歸集過程中,應及時地對歸集的過程進行監督控制,設定一定的預算標準,將預算標準與實際搜集的成本數據進行充分的比較,對于產生的不合理偏差,要及時進行糾正,檢查是否是成本歸集方法有誤,做到正確有效地使用作業成本法對成本進行管理。
(二)運用全面預算管理工具進行預算管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全面預算管理是管理會計的又一重要運用領域,能夠有助于企業實現全面戰略轉型升級、促進企業提高最終經營利潤,并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全面預算管理指的是利用預算來向企業內部的各部門、各單位分配各類財務與非財務資源,并且在分配過程中實行一定的分配、考核控制,有效地組織并且協調企業的各類生產經營活動。制造業企業對于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造業企業在運用全面預算管理時期,往往會預先編制一套完整的預算管理制度條例,以期事先明確對全面預算管理的制度規定。通常企業的預算管理制度會從內涵、目標、編制依據、執行步驟、報告形式以及具體的調控等幾個方面來詳細描述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對于制造型企業而言,預算管理制度更是涵蓋到了包括資本運營、財務分析、資金運轉、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使各部門管理層能夠預先做好資源分配計劃,減少資源分配不合理可能帶來的損耗,并且通過預算計劃與實際情況跟進比較,能進一步控制資源的期后使用狀況,使“成本最小、效益最大”成為可能。管理會計中的全面預算管理能夠指導制造業企業有效地進行事先規劃、事中執行和事后考核,對于提升企業總體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三、促進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企業應用的建議
(一)政府引導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凸顯了法制經濟的重要性,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都必須要受到法律制度的規范。管理會計作為制造業企業進行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必須要在一個機會平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才能夠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政府作為市場的管理者,有責任與義務出臺更為嚴格的經濟法規制度,保證市場上的信息真實可靠。對于企業而言,要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規定,明晰產權,推動管理會計在企業內部得到順利實施,同時,企業應當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為更好地應用管理會計制度做鋪墊。
(二)企業自身應積極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和員工專業素質
企業的領導層對于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會極大地影響其在企業中應用的普遍性。故企業內部有必要改善管理層陳舊的觀念意識,減小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企業內部實施的阻力。但是只有領導的重視還不夠,企業必須擁有一支素養較高的專業團隊,將管理會計與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良好結合起來。這些負責執行管理會計制度的員工,不僅要對管理會計有著較為專業的認識與執行能力,同時也要對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過程相當地熟悉,例如在汽車制造企業中,應用管理會計需要汽車制造過程中各個流程的相互協作,只有明晰各個采購與生產流程的員工,才能將作業成本法等管理工具具體落實到實際生產中去,才能保證管理工具被應用于最能產生效益的流程中。除了領導與員工的專業素質外,企業還應注重內部信息化系統的建設與完善,確保構建的信息化系統能夠滿足管理會計應用的需要,并且要注重信息監控與信息安全,提高所獲得信息的可靠性,增強信息輸出的準確性。
(三)在應用管理會計的同時,注重財務會計的應用功能
為了提高制造業企業內部使用管理會計的效率,在應用管理會計的同時,企業應同時注重財務會計工具的使用,例如在財務會計的日常核算中,可以適當使用變動成本法,使其工作結果能夠更好地與管理會計工作進行銜接。所謂變動成本法指的是,在對產品成本進行計算歸集的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作為前提,僅僅將變動成本作為產品構成的內容,而將非生產成本或者是固定制造費用這些較難分配到單位產品上的成本歸集為期間成本,然后再按照具體的貢獻程度將期間成本歸類到具體的成本對象,該方法可以提供每一種類產品的變動成本資料,進而為確定貢獻毛利率提供計算基礎,為管理會計中常見的量本利分析法和盈虧臨界點分析法提供依據,也能夠更加便利地與標準成本、責任會計和彈性預算等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直接結合,大大提高成本管理的在各個環節的控制與管理效率。
作者:丁亞男 單位: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陳小麗.我國制造業企業戰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J].財經界,2015,(6).
篇8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并購
裝備制造業在我國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是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裝備制造業的并購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并購對于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是必經之路,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普遍較小,無法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其次,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獲得技術專利是并購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并購中,準備評估技術專利并非易事,這從而加劇了并購的復雜性。再次,裝備制造業企業經常是一個地區的支柱型產業,地方保護和政府干預也會給并購增加困難。最后,裝備制造業可能會涉及國家安全,這會給成功并購增加難度。
政策的利好和推動,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穩步上升,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發展良好。近幾年也有并購熱的趨向。跨區域并購,海外并購都時有發生。中集整合了國內集裝箱產業,濰柴動力收購了四川柴油機廠、湘火炬等。中國建材集團收購德國NOI公司,從而打通了國內企業獲取海外風電核心技術的通道。鋼鐵業的整合也正如火如荼。但是,在這些并購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①并購仍然帶有領導層的主觀色彩,滿足個人野心和成就感的并購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海外并購中。②并購模式仍然較為單一,整個過程仍然比較粗放,產生很多遺留問題,比如技術糾紛,員工安置等等。③并購資金的融合模式仍然較為單一,對企業整個資金鏈的規劃不夠精細,并購給并購公司帶來很大的資金壓力。④對并購后的整合不夠重視,達不到預期的并購效果。這些不僅僅是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并購中存在的問題,其他行業的企業在并購中也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
相對于我國企業的稚嫩,外國裝備制造業起步早,發展得較為成熟,資金充裕,并購經驗十足。并購成為他們占據中國裝備制造業廣闊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卡特彼勒公司收購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的幾家龍頭企業,例如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同時以低廉的價格山工機械。德國博世公司收購我國油嘴油泵行業的排頭企業――江蘇無錫威孚有限公司后,我國的油嘴油泵行業幾乎全部被跨國公司并購、控股,經過多年建立的技術中心被撤銷、合并;世界第三大軸承公司德國FAG公司通過先合資后逐步蠶食吞并的方式并購了全國軸承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跨國巨頭西門子與占舉足輕重地位的錦西化機合資,從而拿走了錦西化機的透平機械核心技術。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對于外資企業的并購毫無招架能力,反并購能力不足。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對于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也給他們低價并購國內優質企業提供了便利。
對于以上我們所談到的我國裝備制造業并購和反并購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也是企業在并購初級階段的通病。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并購的目的。通過并購是想通過并購占據上下游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優化自身的產業格局,還是想獲得被并購企業的核心技術、產品市場、分銷渠道等等。明確好并購的目的,再對目標企業進行篩選和調查。
2.對目標企業進行準備評估,制定合理的并購價格。對目標企業的方方面面都要進行仔細調查,可以請專業的資產評估公司對其進行評估。對技術、無形資產的評估,要綜合考察,準確評估。在評估之后,制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
3.評估不同的并購方式,評估融資可行性和融資成本,決定可能的并購方式,并通過權衡風險收益來確定最適合的并購方式。是通過現金收購,還是通過換股的方式進行收購。在外部融資方面,目前我國企業還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股票市場融資。隨著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發行非金融機構企業債券,依托風投、私募,也可以成為主要的融資方式。對于融資期限的合理配置也是一個關鍵性問題,長期資金和短期流動資金的合理配置,保障資金的靈活性、充足性,才能使并購順利進行,并把被并購企業帶活,整合成功。
4.對相關法律,規章要充分了解。這在海外并購中尤其重要。因為相關法律限制而并購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國家對技術保護嚴格,并購了擁有了這一技術的公司,并不等于擁有了這項技術,那么結合并購的主要目的,并購企業就要重新考慮是否要實施并購,或者對并購價格進行重新制定。
5.注重并購后的整合。不是為了并購而并購,要將被并購企業為我所用。這里有如下問題,對于管理落后的被并購公司如何把自己相對好的管理貫徹落實下去;對于管理上優于自己的被并購公司如何互補性地學習它的管理制度,但是又要它服從于總體的管理結構;如何安置好被并購公司的員工;尋找到理想的經理人并實行有效地激勵。而這幾個問題又存在很大程度的關聯。員工安置、經理人選擇和激勵在管理制度的整合中起關鍵作用。而這幾個問題的本身就是一個管理學上相當復雜的問題,它設計到管理制度的調整,組織結構的設定、人力資源的整合、激勵機制的設計等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同時在海外并購中,還普遍涉及到文化整合的問題,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克服文化差異而導致的矛盾,也是并購整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9
一、開放戰略理論概述
對外開放戰略是于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1978年以前實行閉關自守戰略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的背景下,在黨的撥亂反正以后,提出的對國民經濟發展總體思路進行改革的戰略,是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總體思路是:適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廣泛參與國際分工,促進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具體而言,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包括擴大對外開放的地理區域,豐富對外開放的形式,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以及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綜合戰略等豐富的內涵。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自推行28年來取得了重大實踐成果,集中表現在利用外資,擴大外貿及解決就業壓力三個方面。截止到2006年,我國吸收外資已連續14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對外貿易也實現了歷史性飛越,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大出口和進口國,對外戰略具體實施的主體是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這極大緩解了我國因經濟結構調整而形成的就業壓力。
二、我國制造業在開放戰略中的角色分析
制造業是將獲取的物質資源作為勞動對象通過加工、制作、裝配等環節以形成新部件、新產品的工業部門,主要包括冶金業、機械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和電子工業等。根據赫科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理論),一國的優勢要素決定了該國的優勢產業。我國勞動力廉價而豐富,因此,具有勞動密集特征的制造業迅速崛起。但是國際分工理論已為我們預見了開放戰略調整的必要性,目前學術界已達成共識,開放戰略需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調整,但是對于開放戰略調整的突破口,卻仍未定論,本文認為制造業升級為開放戰略調整的最佳切入點。原因在于:第一,外貿戰略調整需要制造業升級。目前,我國外貿增長方式需要改變,這就需要制造業企業加強創新自主品牌,爭取獲得或自行研制核心技術,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推動加工制造業升級。第二,外資戰略調整需要制造業升級。28年來,外資戰略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我國利用外資粗放型特征也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制造業實現由粗放型“數量”主導戰略到以追求效益為本的“質量”主導型戰略的轉變,以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為原則,安全吸收外資。第三,人才戰略調整需要制造業升級。我國目前在繼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就要求制造業人才戰略升級,由人本管理向能本管理轉化,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制度。
三、我國制造業升級的政策建議
制造業升級是我國開放戰略調整的突破口,本文將從外貿、外資和人才政策三方面提出針對制造業升級的建議。
1.外貿政策建議
我國制造業在外貿領域貢獻巨大,卻存在著國際分工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差,重加工制造業忽視裝備制造業等不足。因此,建議對制造業升級過程中的外貿政策做如下調整:第一,延長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制造業升級要做到延長產業鏈,即首先延續擴大本土企業為國際品牌制造商,國際采購商以及全球公共商進行貼牌生產的范圍和規模,鞏固現有產業鏈低端地位;第二,鼓勵和推動本土大型制造企業在一些核心環節加大研發力度,爭取躋身產業鏈中端;第三,在制造業領域實現改造,組建若干大型專業化零部件供應商,積極參與國際制造業相關技術標準制定,以進入產業鏈高端為目標。以上措施目的在于提高一般貿易中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有利于激勵相關企業的技術研發與獲取、加工貿易轉型和制造業全面升級。
2.外資政策建議
制造業升級需要外資政策的相應調整,即從粗放型“數量”主導戰略向以追求效益為本的“質量”主導戰略轉變。具體建議如下:第一,引導外資流入方向,方式及區域。通過調整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等低耗能、低污染行業,注重由貨幣資本引進向高新技術、高素質人才的引進,鼓勵高技術含量、高端制造環節和研發總部落戶中國。第二,培育適應競爭的本土企業及控股合資公司,通過開放實現本土企業的發展,促進本土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我國市場成熟。第三,建立健全國家經濟安全體系。要根據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建立健全動態跟蹤和安全評估預警體系,限制外資流向高耗能、不可持續發展產業;要建立健全合理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的長效機制,加強我國對重要產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能力。
篇10
關鍵詞:可再生資源;資源管理制度;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2-0012-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3
一、引言
可再生資源是指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可以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種礦物、巖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一樣,可再生資源既是生產的投入品又是可貿易商品,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可再生資源的錯誤管理最終會影響經濟發展、增長和福利。
二、文獻綜述
很多文獻研究可再生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Aghion 和Howitt(1998)率先將可再生資源融入到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中,認為中間品的知識積累有可能推動長期經濟增長[1]。Baldwin, R(1992)使用AK模型分析認為經濟的正向增長率很難達到:當資本存量增長時,更嚴格的排放規制也應該被采取,而這會減少資本的回報率,當資本回報率足夠低的時候,資本積累就不會發生,經濟增長不會長期持續[2]。Sachs(1999)認為當可再生資源可以被隨意使用的時候,勞動力會大大偏好于開采部門,最終導致資源被過渡開采,經濟穩態增長率為零,但是如果存在國際貿易,情況就會不同[3]。McAusland (2005)分析了封閉經濟下的增長,認為長期增長的失敗來自于政府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即可再生資源是在可以隨意使用的資源管理制度下[4]。他的模型把可再生資源作為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并認為勞動在開采資源中是一種競爭性的投入。Connolly(2007)和Peretto(2010)將再生資源被整合到一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內,發現制造業企業技術進步是由垂直創新和水平創新共同作用的[5-6]。當現存企業進行研發,學習如何提高效率來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這屬于垂直創新。當企業家設計一個新的產品進入市場,增加了產品的種類,這屬于水平創新。經濟長期增長的驅動力只來自于垂直創新。當一個經濟體既有垂直創新又有水平創新,這被認為是處于發達階段,而一個經濟體只存在水平創新的時候被認為是處于發展中階段。發展階段的升級轉型有賴于企業規模,當企業規模足夠大的時候,企業才會開始進行研發和集聚知識,只有研發和知識積累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Copeland(2009)和Taylor(1997)以及Jinji, N(2006)從政府或是規制者應該監管可再生資源使用這個角度來分析,認為如果政府有效控制資源使用,該制度與完全產權制度是一樣效果的,否則等同于許可政策的情形[7-9]。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旨在將可再生資源整合到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強調了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發展穩態和增長路徑的影響,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動態轉換的影響。
三、模型
在封閉經濟中,假設一個經濟體開始實施完全產權制度,后來實行許可政策。經濟體有三個生產部門:最終產品部門,中間制造部門,初級產品部門。最終產品的市場結構是完全競爭,最終產品的生產要使用勞動力、初級產品和差異化的中間制造品。
本文的模型基于Peretto(2010)的研究。第一,中間制造部門企業使用勞動力生產產品并進行自主研發,研發帶來正外部性(知識外溢)到整個行業,這是持續經濟發展的引擎。制造業面臨的市場結構是壟斷競爭結構,因此企業有從事研發活動的動力。盡管新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該市場,但是會有固定進入成本,這對于新進入企業生產現有產品來說是個劣勢。因此,新進入者不會生產和現存企業同樣的產品。第二,對于初級產品部門,可再生資源遵循邏輯性增長函數,并且開采技術符合沙佛生產函數(即開采數量有賴于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和現有的資源儲量)。第三,勞動力市場和可再生資源市場均為完全競爭結構,且借貸市場也是完全競爭。第四。為了最大化效用,人會選擇消費路徑和資源開采水平(開采水平取決于資源管理制度)。
(一)最終產品部門
設名義工資等于1,企業使用勞動力L,初級產品H,中間制成品X來生產最終產品Y,則道古拉斯生產函數為
Y=AL■■H■■X■■dxi (1)
式(1)意味著對于每一個獨立的投入要素,規模報酬是遞減的;對于所有要素,規模報酬不變。其中,A>0是最終產品的全要素生產率,β、α、l-α-β分別是勞動力L、初級產品H和中間制成品X的要素收入比。在完全競爭市場,初級產品和勞動力的報酬等于邊際產出,最終產品企業最大化利潤的條件是邊際產出等于要素價格。
投入要素L、H、X的需求函數分別為:
L■■=βP■Y (2)
H■=■ (3)
X■■=■■ (4)
(二)中間制造品部門
根據Peretto(2008)的研究,中間制造品生產存在水平型創新和垂直型創新。水平型創新指產出增加或是企業數量增加,垂直型創新指現有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制造品市場是壟斷競爭市場,因此現存的廠商可以得到超額利潤,有研發的動力。當企業從事研發,產生的共同知識有助于減少未來研發的成本,企業家通過比較預期利潤的凈現值與進入壁壘成本兩者的差值來決定是否進入市場。
對于現存企業,設存在N種不同的中間制造品,每個企業的生產函數是:
X■=Z■■(L■+φ) (5)
其中,Z表示企業特質的知識,θ表示該知識的全要素生產率 ,L是生產產品i所用勞動力,φ是固定勞動成本。因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遞增,且企業通過研發累計知識,故有
Z■(t)=k■L■ (6)
式(2)表示企業特質的知識的動態性有賴于在研發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以及邊際生產率(外生參數k和公用知識K乘積)。允許對稱性,公用知識K接近于制造業的平均知識。企業通過定價以及分配研發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來最大化產品質量提高帶來的回報現值Vi(t)。給定中間制造品X的需求以及研發技術,有
Vi(t)=■e■∏■(s)ds (7)
其中,e-δt是死亡概率,該參數表示允許企業退出市場。
其中∏■=(PXi -Z■■)X■■-Φ-LZi (8)
凈現值漢密爾頓函數,以及允許對稱性,有
P■=■ (9)
知識回報率r■=k■-■-δ(10)
對于新進入者:
假設制造業可以自由進入,但是在進入之前,企業必須付出沉沒成本且是預期收入的一定比例(ψPXiXi)。只有當企業未來現金流的凈現值超過其進入成本,企業才會進入該行業。因為,如果Vi(t)>ψPXiXi有限的資源會被投入到產品種類的擴張中,不能達到均衡狀態;如果Vi(t)
V(t)=ψP■X=γ■=(1-α-β)ψ■(11)
均衡狀態下的新產品回報率為:
YNi=■+■=1/ψα+β-■(Φ+■)+
■■-■-δ(12)
(三) 初級產品部門
可再生資源是初級產品,設其存量S。為了簡單化,設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增長率為G,有
G(s(t))=ηS(t)(1-■) (13)
其中,η是固有增長率,■表示一個國家擁有的最大的資源儲量,有
S(t)=G(S(t))-H(t) (14)
式(4)表示資源存量的變化有賴于G函數和開采的數量。
由于開采生產服從沙佛(SCHAEFER)生產函數,有
H(t)=BLH (t)S(t) (15)
上式表示開采水平不僅僅依賴于勞動力和開采函數的全要素生產率(B),同時也依賴于存量。生產函數表現為對所有生產要素的規模報酬遞增,B是不變的。
觀察(14)式,當G(S(t))=H(t),資源的自然增長大于開采數量,結果是資源存量增加。當開采數量超過資源的自然增長量,結果相反。當(S(t))=H(t),資源存量保持不變,換句話說,經濟保持資源存量S不變,資源自然增長就會帶來可持續的收益。
(四) 人(家庭)
人使用L數量的勞動力,把勞動力分配到五個不同的部門:最終產品部門、中間產品、初級產品、研發創新和啟動行為。模型假設沒有人口增長也沒有閑暇的偏好,人的效用函數為:
U(t)=■e■logC(t)dt (16)
其中,?籽>0是時間偏好率,C是t時刻的加總消費。
人總收入來自于持有資產a(t),勞動力收入以及開采利潤。資產指的是如股票類的金融資產,資產收入取決于單位資產回報率r(t)以及人擁有資產總數量a(t)的乘積。人從勞動力獲得工資收入,由于勞動力是競爭性市場,各部門的工資率是相同的。勞動收入和資產收入之外,人能夠從賣出初級產品獲得收入。人總收入用來購買產品以及累積更多的資產。因此,人的資產變化如下:
a(t)=r(t)a(t)+L-L■+P■(t)H(t)-P■(t)C(t) (17)
受式(17)和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人選擇消費路徑和開采數量。應用凈現值漢密爾頓函數,人效用最大化條件為:
■=λα (18)
rλ■■=?籽λ■-λ■ (19)
λ■■+λ■η(1-■)=?籽λ■-λ■ (20)
其中,λ■■為金融資產的影子價格,λ■為資源存量的影子價格。
式(18)表示消費的邊際效用應該等于資產的影子價格,將(18)和(19)兩式相乘,得到:
r■=p+■+■ (21)
式(21)表示人會選擇消費數量以使得儲蓄的回報率等于消費的回報率。
四、兩種資源管理制度
本文將資源管理制度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開放許可政策:資源所有權不清晰,只考慮采掘的單位成本而沒有考慮未來資源存量減少的成本,政府忽視資源存量的未來可獲取性,并且勞動力的分配只取決于目前的勞動生產率,因初級產品的價格沒有反映其生產全部成本,初級部門的經濟租金消失殆盡。在這種許可管理制度下的可再生資源有海洋漁業、野生動物、森林和公地等。另一種類型是完全產權制度:人對資源具有完全所有權利,人將未來資源存量融入其目標函數中,選擇最優化開采水平。
(一)開放許可制度(open acess)
在開放許可政策下,開采者不會考慮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直到來自于開采的利潤為零才會停止開采。當租金逐漸趨于零,意味著資源存量的影子價格趨近于零。oa表示許可政策,式(20)變成
λ■(PH-■)=λ■=0(22)
P■■(t)=■ (23)
如果初級產品的價格高于單位開采成本,在初級產品部門的勞動力數量必是無限的,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如果初級產品價格低于單位開采成本,沒有人愿意開采資源。因此,均衡狀態下的初級產品價格一定等于單位開采成本。給定最終產品對初級產品的需求量,初級產品的均衡狀態:
H■(t)=αBS■(t)P■(t)Y■(t) (24)
最終產品市場出清條件:
Yoα=Coα (25)
由于最終產出只用于消費,在均衡狀態下,最終產品數量一定等于消費量。
勞動力市場出清條件:
Loα=LY,oα+LH,oα+LX,oα+LZ,oα+LN,oα (26)
假定勞動力供應完全無彈性,上式意味著均衡狀態下,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勞動力分配到不同部門:最終產品生產、初級產品生產、中間半成品生產、知識生產和企業家。
資產市場出清條件:
r■=r■,■=rz ,■=rn ,■ (27)
在均衡狀態下,中間制造業企業的資產回報率一定等于人持有的金融資產回報率,等于知識的回報率,等于開發新產品的回報率。如果以上條件不成立,會有套利機會,市場機制會自動調整直到均衡。
另一種表示資產市場均衡的方法,人擁有的金融資產價值等于企業擁有資產的價值:
α■=N■V■=γP■■■Y■ (28)
考慮企業對稱性,將式(21)和(28)帶入到式(17)中,得到
■=γ?籽 (29)
設■=y人均收入,式(29)可以寫作yoα=■,該式表示在許可政策下,人均名義收入任何時點都是固定的,其中r=?籽。
根據式(10)并考慮對稱性之后,知識的變化率為:
Zoα=k■=k(1-?琢-?茁)2?茲■-(?籽+?啄) if n■oa
其中noa=■,noa=k(1-?琢-?茁)2?茲■是經濟體開始研發的分水嶺。
式(30)表示當且僅當企業規模或每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大,知識增長率是正值。否則,如果企業數量人均值足夠大,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每個企業的利潤較少,則沒有動力從事研發,知識的增長率為零。因此,產品數量或企業數量的變化如下:
noa=■[?琢+?茁-?茲(1-?琢-?茁)-■(?覬-■)■]-(?籽+?啄) if noa=noa
(31)
式(31)表示產品多樣性的增加率與進入成本以及產品X的固定勞動力成本呈現反向相關關系。
(二)完全產權制度(Full Property Rights)
完全產權制度下,人重視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則資源的影子價格h是正的,人在獲得資源收入與保護資源之間進行權衡。用pr表示完全產權, 人的歐拉方程、最優化條件以及預算限制分別如下:
rpr=?籽+■+■(32)
■=?姿a,pr(33)
■(PH,pr-■)=?姿S,pr(34)
式(34)表示在?姿S,pr和PY,prYpr是正值情況下,開采部門的利潤也是正值。
一般均衡條件:完全產權制度即人的資產等于制造企業持有的股票總價值,即:
apr=NprVpr=?酌PY,prYpr(35)
對時間t取偏導數,可得式(36)
ypr(t)=(■)(1-■)=(■)(1-■)(36)
由于完全產權制度下人均名義收入ypr(t)是正值,則必然有LBSpr(t)>Hpr(t)。式(36)表示ypr(t)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來自于經濟活動的收入,另一部分是來自于沒有過渡開采自然資源帶來的收入停滯(這可以看作是儲蓄的另一種形式,為了子孫后代保護可再生資源,而不是擁有目前的金融資產)。可以看到,人均收入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它取決于開采部門的勞動力數量,開采部門的勞動力數量又取決于開采數量同資源存量之比。
五、穩定狀態比較
(一)開放許可制度下的穩態
在穩定狀態下,可再生資源的增長率以及制造企業數量的增長率為零。可再生資源穩態存量為S■■,由式(14)等于零,則有
S■■=S(1-■)(37)
?濁>■(38)
如果(38)式不成立,可再生資源將會枯竭(唯一的穩態就是S=H=0),因此資源存量的穩態S■■為正值。
將式(37)帶入式(24)中,得到開采的穩態水平為
H■■=aBLSy■■(1-■)(39)
讓式(31)等于零,可得制造業部門企業數目的穩態:
n■■=■y■■
if ■
n■■=■y■■
if ■>=■(41)
知識穩態增長率為
Z■■=■-(?籽+?啄)(42)
經濟穩態增長率為
g■■=(1-?琢-?茁)?茲Z■■=(1-?琢-?茁)?茲(k?茲(1-?琢-?茁)2■-(?籽+?啄))
(43)
式(43)表明,穩態下經濟增長率既不有賴于勞動力數量L,也不有賴于可再生資源的存量S。
(二)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穩態
與上述分析類似,經濟穩定狀態下
y■■=■(1-■)(44)
穩態經濟增長率:
g*pr=(1-?琢-?茁)?茲Z*pr=(1-?琢-?茁)?茲(k?茲(1-?琢-?茁)2■-(?籽+?啄))(45)
(三)比較
許可政策下的穩態資源存量低于完全產權政策下的穩態資源存量。因為在完全產權制度下,開采可再生資源的時候要考慮其長期可獲取性。而許可政策導致不受約束的開采行為,即S■■
許可政策下的穩態開采數量較高,原因是資源存量的經濟和逐漸消失為零,初級產品的價格等于其單位成本,許可政策下的初級產品穩態價格低于完全產權制度下價格,開采數量更高,即H■■>H■■ 。
許可政策下,由于初級產品利潤等于零(每個時間節點的經濟和會瞬間消失至零),人均名義收入水平低于完全產權制度下的人均名義收入水平。完全產權下,保護資源被看作是未來的儲蓄,因此穩態下人均名義收入更高,即y■■
企業數量與人均名義收入水平正相關。既然許可政策下,人均名義收入較低,那么人均企業數量也相對較少,即n■■
穩態下,人均收入與企業數量人均值之比在兩種制度下是相等的,即■=■。
穩態下知識的增長率僅僅有賴于人均支出與人均企業數量之比。因為在兩種制度下知識穩態增長率是相等的,即Z■■
因為資源存量增長率以及企業數量增長率在穩態都是零,由于經濟增長率與知識增長率是成比例的,因此兩種制度下的經濟增長率相等,即g■■
六、增長路徑
當企業數目不斷減少,企業規模足夠大時才有動力進行研發,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才會發生。經濟體從發展中階段轉換成發達階段的快慢取決于資源管理制度以及企業初始數量的人均值,有
ZJ=k■=0 if nJ>nJk(1-?琢-?茁)2?茲■-(?籽+?啄) if nJ
其中,nJ=k(1-?琢-?茁)2?茲■。當企業數量超過某一水平(nJ),知識增長率為零。相反,當企業數量低于該水平,知識增長率為正值。
很容易看到,noa
兩種制度下的發展路徑之差異如下:當n(0)>npr,經濟起初沒有研發。當政府實行完全產權的資源管理制度,企業數量下降到某點以后,經濟開始進行研發且知識增長率為正值。在許可政策下,經濟開始研發更為遲緩。當npr>n(0)>noa,完全制度下,經濟體一開始就存在知識的正向增長。在許可政策下,一開始不存在知識的正向增長,隨著企業數量的變化達到某點之后,經濟體開始研發且知識正向增長開始。當n(0)
七、發展階段的動態轉換
企業數量人均值的動態變化
noa(t)=x0-x1noa(47)
其中,x0=■(?琢+?茁-?茲(1-?琢-?茁))-(?籽+?啄),x1=■
noa(t)=■,noa(0)表示許可政策下企業初始數量。
當noa(0)>n■■,企業數量高于穩態水平,經濟體有太多的企業,知識回報率和凈現值下降,導致一些企業沒有利潤退出市場。反之亦然。
給定一個可再生資源的穩態水平服從沙佛生產函數,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Soa(t)=v-■(48)
v=?濁-■(49)
Soa(t)=■(50)
其中,Soa(0)表示資源存量的初始水平。
式(50)表示,當Soa(0)
對式(1)求導數,得到經濟增長率等于消費增長率,也等于最終產品的增長率,即
goa=coa=■(51)
goa=?茁LY,oa+aSoa+(1-?茁)noa+(1-?琢-?茁)?茲Zoa(52)
式(52)表示經濟增長率有賴于最終產品使用勞動力的增長率、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增長率、企業數量增長率以及知識增長率。在穩態下,S=n=0。
綜上,經濟的動態增長可以被描述成:第一,如果經濟起始于較低的資源存量,Soa(0)0。類似,當n(0)相對較低,知識的增長率較高,這給新企業家們提供動力。因此,企業數量以遞減的增長率增加,直到其達到穩態水平,如果經濟起始于低水平的資源存量或是較低的企業數量,經濟增長率提高直到達到穩態增長率。第二,如果經濟起始于較高的資源存量,那么經濟增長的變化不太明朗,經濟的動態變化有賴于兩種相反力量的相對程度,即資源存量的增長率和企業數量的增長率之差。
八、結論
本文分析不同資源管理制度下的經濟體的穩態增長,可得如下結論,第一,如果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再生率太低,“公地悲劇”發生,如果政策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經濟無法保持長期持續增長動力,政策制定者有壓力和責任保護自然資源。毫無疑問,當資源(比如石油、金屬或化石能源這些不可再生能源)存量趨近于零時,經濟崩潰。第二,如果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再生率足夠高,經濟穩態下的增長率在兩種制度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穩態增長率不取決于勞動力或是資源稟賦。
另外,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增長路徑有重要影響。相較于開放許可政策,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經濟體從發展中階段向發達階段的轉換會更早發生。這種轉換取決于中間制造品企業的規模(當規模足夠大,企業數目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對現存企業來說,有動力去進行研發)。假定企業數量相同,在完全產權制度下的企業規模要比許可政策下的規模大。因此,相對于許可情形,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經濟體會更早開始轉換,經濟體會更早的開始進行研發活動,更加快速的積累知識,這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
本文研究結果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關于自然資源,如果一國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最終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我國,資源所有權形式基本上都是公共產權,國家掌握著大部分自然資源所有權,而個人產權基本上可以忽略。特別是對一些具有較大競爭性和排他性的自然資源,如果采取公共所有權形式,就可能使得其競爭力與市場效率極大的降低并對市場機制的發揮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想要增加市場競爭力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就必須充分引入私人所有權安排制度
參考文獻:
[1]Aghion, P. and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IT Press.1998.
[2]Baldwin, R.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162-174.
[3]Rodriguez, F. and Sachs, J. Why do resource-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l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9, (4): 277-303
[4]McAusland, C.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Presence of
an Open Access Renewable Resource: is Growth Sustainable? [J]. Natural Resource Modeling. 2005, (18):41-68.
[5]Peretto, P. Resource abundance, growth and welfare: A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2):38.
[6]Peretto, P. and Valente, S. Resource wealth,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 CER (ETH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7]Brander, J. and Taylor, M.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onsumer and conservationist coun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267-297.
[8]Copeland, B. and Taylor, M. Trade, tragedy, and the comm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725-749.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業發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