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培訓范文
時間:2023-04-08 11:0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驗式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導師的指引下每個人把自己曾經8個沒有實現的夢想,然后我們一一把他們撕碎掉然后狠狠的摔在地上。
我們曾經滿懷夢想,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結果,夢想到理想是有個過程的理想到實現又是一個過程的。夢想與理想是有本質的不同,激情可以燃燒夢想,但是激情無法成就理想只有習慣才能成就理想,而是需要形動起來。
二:在訓練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傾聽搭檔講述他一段痛苦的經歷。在這個當中,講述中,有自責,有譴責,有委屈,有抱怨,有仇恨。當我們有這些情緒說明我們都是活在過去之中。
怎么樣才不活在過去之中呢?惟有放下。
佛教,基督教都講懺悔,懺悔的目的就是為了為了放下,而非一直自責。每次自責一次你都將傷害自己一次,就會生活在無休止的自責之中。所以我們惟有放下才能再次快活起來。
我們不要活在過去要活在當下,或者是當下與未來,但不能偏于當下。
我們需要自責,但不能活在自責之中。
三:為什么要選擇共贏
在踩氣球過程中雖然看似簡單普通的游戲,那隊剩下的球哪對就是勝利者,大家在當中互相殘殺。做為我們所有的成員來說都希望自己隊贏。結果可想而知,大家仍然不段殘殺,最后大家都輸了。沒有一隊贏了。最后最后大家意識到了不能繼續下去。
其實游戲就是一面鏡子,裸的把我們自身的掠性顯示出來。
四:通過電網游戲中認識到,一個團隊為了共同的目標,所先要有一個決策者就是領導,領導者進行團隊管理,授權分工,組織運籌。領導最重要就是要計劃好,組織好,指導好,協調好,控制好這樣才能有效的把任務完成。其次;在工作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犯錯的正常的,關鍵在于重復的犯下去。在這次游戲中我們同一個錯誤犯下了27次。在這短短的2個小時之中。所以才會造成最后的失敗。最后;既然是一個團隊那就要靠每一個人有共同的信念然后付諸于行動最后達到我們要的成果。
最后一個游戲數數在短短的一分鐘,這樣簡單的事情小學幼兒班的小朋友都會玩然而我們隊友不斷的犯錯誤,然而懲罰盡然是由我們的隊長來承擔,從這點我體會到了做另何事情認真第一,聰明第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一赴。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最終勝利屬于自己。
五:從訓練中我學會了如何去感恩父母,愛人,領導,朋友。父母養育了20幾年了,愛人的支持,領導的摘培,朋友的關心與幫助。在導師的引導下終于把自己藏在心底的話說出來了。心情特別的高興與輕松快樂。
體驗式培訓中的每一個環節,要全身心的投入,它展示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做個真誠的的人,真誠的對待自己,對待周遍每一個朋友或者事情。
篇2
作為源自體驗式學習理論的體驗式培訓與其他培訓方式相比,更加注重人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需要。
1、參與性強,員工接受程度高
任何培訓的最終效果都取決于學習者的參與程度,作為由企業組織的在職培訓,學習者非主動參與,傳統的課堂授課往往難以達到預定效果。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體驗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參與熱情,通過在歐美長達半個世紀的驗證,體驗式培訓已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培訓方式。
由于培訓項目趣味性強,可以緩解員工工作壓力,同時,活動中提供了一個企業內部矛盾難以到達的交流環境,能拉近參與者之間的距離,有效融洽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深受企業員工歡迎。
2、效果明顯,應用能力的提升主要來自實踐
體驗式培訓的課程不是說教,而是對現實環境的模擬。學習者的收獲來源于自身的體驗和感悟,以及通過教練引導獲得的新的行動方法。這些收獲將使學習者獲得經驗積累,提升團隊的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最終在實際工作中利用這些經驗達到成功。
3、效果持久,形成學習型團隊
參與者將經歷體驗一感悟一分享一提升一整合一運用的循環。這種方法將不僅僅運用于培訓過程中,它使團隊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維工具,企業可以將這種模式融入到日常的工作與學習中,達到在實踐中持續地學習、在學習中提升的良性循環。
4、與在線學習不同,體驗式培訓觸及了人的社會性和內心世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企業的運行越來越多地依賴電子網絡來完成,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也更多地以網絡為媒介,網絡化的工作環境使現代企業的員工更加關注與工作有關的技能,而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顯得有些乏力。體驗式培訓,通過將教學思想具體化,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同時,無論是在學習管理知識、體會管理藝術方面,還是在培養團隊精神、促進個人全面發展方面,它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說,在當今個人注重學習和發展、組織注重團隊修煉的時代,體驗式培訓的興起有其必然性。
影響因素分析
從理論上講,體驗式培訓的效果體現在多個方面,在分析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時,必須將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考慮。通過研究,本文認為體驗式培訓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從企業方面來看
1、是否具備正確的培訓理念。培訓的效果需要有系統的計劃和長期的堅持才能有效果,而其效果的體現是間接的,衡量是困難的,由于培訓并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管理者對待培訓隨意性比較大,不能從企業戰略管理的角度來看待培訓,過分強調短期效應,使得培訓缺乏長期、系統的戰略支持,往往流于形式。
2、是否形成系統的、分層次的培訓體系。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組織機構的不同層次對人員技能、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培訓要系統、有序地開展、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需求,以確保培訓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個人與組織的績效。但在我國企業培訓中卻往往忽視這一點,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是否進行有效的體驗式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需求分析是指在規劃與設計每項培訓活動之前,由培訓部門、主管負責人、培訓工作人員等采用各種方法與技術,對參與培訓的所有組織及其員工的培訓目標、知識結構、技能等方面進行系統的鑒別與分析,以確定這些組織和員工是否需要培訓及如何需要培訓的一種活動或過程。企業在培訓前如果能夠有效地進行培訓的必要性、內容及學習者特性分析,則會極大地提高培訓的效果。
4、是否建立開放的企業文化。做好體驗式培訓的基礎是要在整個公司內形成一種充分交流、樂于溝通的開放氛圍,鼓勵員工之間互相學習。培訓效果的凸現需要這個企業有重視培訓的氛圍。培訓管理者要熟悉公司的整個業務流程,做組織發展的顧問、問題的診斷者。
(二)從受訓者來看
1、培訓的意愿。任何一項培訓實施前都要了解員工真正的需求,只有員工具備接受培訓的意愿,認識到培訓對自我提高的價值,才能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從根本上保證培訓的效果。培訓的意愿與根據組織目標確定的培訓需求是兩個層面的內容,需求是客觀的,意愿是主觀的。培養員工培訓的意愿必須與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相結合,樹立員工自我發展的目標。
篇3
幾乎所有參加過營銷或銷售培訓的人員都有這樣的感受,而且無論多么炙手可熱的培訓師都無法使學員完全擺脫這種感受。
以銷售管理為例:無論培訓師如何引經據典、如何做出精彩的案例分析與實戰問題解答,都無法令學員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往往回到企業依然我行我素,精彩的培訓恍若南柯一夢。同樣的,課堂式的《銷售技能》、《促銷策劃》、《現場導購》、《營銷人員招募》、《區域市場競爭》等培訓都無法令學員獲得實戰的能力,充其量是相關知識和經驗的資訊的獲得。
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為一群種莊稼的高手做一場《提升植物種植能力》的培訓。僅僅告訴他植物的構造能行嗎?不行。僅僅告訴他植物的化學關系能行嗎?不行。僅僅告訴他別人的成功經驗能行嗎?不行!如果僅僅那樣做培訓的話,一個可怕的結果就是:他或許從此不會種田!
任何的實戰培訓都好比教農夫如何把田種得更好,所以,僅僅講述概念、因素、案例的培訓只會讓學員更加迷惑。因為“莊稼”是活的,而教條是死的。同樣的道理,基于解決營銷實戰問題的培訓,首先必須是活的,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多年的培訓經驗告訴我們:惟有圍繞具體問題的實際體驗才能夠幫助學員獲得解決營銷實戰問題的能力。而這種培訓方式我們就把它稱之為“體驗式培訓”
體驗式培訓是當今歐美非常時尚并且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培訓方式之一。它以其實戰情境模擬與專業應用知識結合的訓練方式、寓教于樂寓樂于教的培訓風格深受企業管理者與學員的喜愛。被喻為與企業實戰目標最為契合的營銷實戰訓練方式。
體驗式培訓與課堂式培訓的最大區別在于:
課堂式培訓:提出概念在先,案例分析再后,實戰問題解答僅僅停留于“語言”階段,所以不能構成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從而無法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體驗式培訓:由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的任務)開始,圍繞問題的解決,講解相關知識傳授相關經驗,最終現場解決具體的問題,并形成具體的行動方案。它強調的是目標與操作步驟。
我們根據企業需要解決問題的不同將體驗式培訓分為四個大類。
一.與戶外拓展相結合的營銷/銷售專業培訓
2004年9月年麥肯特-程烈工作室聯合上拓培訓將這一培訓方式在國內實驗成功。
當時我們是以美國經典的內訓課程《銷售管理能力強化》為知識框架,結合中國本土銷售的實踐活化而成。運用室外拓展課程激發學員潛意識的原理,通過聲音、場景、道具、器械等刺激物激發學員的潛意識,使學員將很多在實際工作中形成的但沒有被自己察覺與歸納的知識與經驗“顯性化”。在成熟知識體系的引導和總結下,與實際工作中的難點要點有機對接,最終形成實戰的工作能力與習慣。
這種培訓方式尤其適合與營銷實戰中團隊能力的提升。
二.與企業工作任務相結合的培訓
近期我們為某著名摩托車企業的銷售人員進行了一次為期三天的培訓:《如何制定年度銷售計劃》。培訓的目標非常簡單,通過三天的培訓使每個學員實際完成“2005年度經銷商銷售計劃”的制定。驗收的方式也非常簡單,每個學員講解自己的銷售計劃,由銷售經理對每個數據的制定理由、完成這些數據量在未來所需要的具體行動與任務向學員提出質詢。通過質詢就是培訓合格,反之由我們繼續輔導直到人人通過“驗收”。
將培訓與實際工作的有機結合,讓企業感到實實在在。
同樣的,促銷策劃培訓、營銷計劃培訓、競爭方案培訓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達到讓企業學員都滿意的效果。
三.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的培訓
營銷中的很多情況與當時的情境有關,這就要求培訓必須模擬當時的情境,讓學員在情境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銷售技巧。
課堂上理論的講解、案例分析、角色演練都無法使學員獲得實戰的能力。原因在于課堂上沒有真實的交易對象。我們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1. 如果是以銷售商為主要交易對象的銷售員,我們就邀請同行業的銷售商做現場教練,作為學員的靶子,同時為學員現場打分,對交易的可能性進行評估。
2. 如果是以現代商超為主要交易對象的銷售員,我們就邀請現代商超企業的談判代表或采購主管為現場教練。
3. 以消費者為主要交易對象的業務員,當然就是以消費者為現場教練了。
在情境模擬的培訓中,現場教練與眾多的情境道具在主講教練的協調統籌下組成了一道風景線,實戰能力就在這里生長。圍繞競爭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實戰情境的營造培訓出來的銷售員,很快就可以在實戰中體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由計算機模擬的培訓
這種體驗式培訓方式,主要適用于學員分析統計能力的提升。涉及的范圍包括:企業經營分析、企業決策分析、營銷信息統計與分析等等。可以借鑒國外的成熟版本,也可以將適合企業實際運用的思想與工具委托軟件工程師進行課程軟件開發。
體驗式培訓是通過動作與任務的實際與模擬執行(行為),達到使學員擁有實戰能力的目的。而不僅僅是通過理論的宣講及信息的傳遞來改變學員的專業態度。“態度決定一切”道出了個人意愿的提升與工作績效的關系,而個人應用能力的提升主要來自于實踐,尤其是營銷與銷售這樣的績效性非常強的商業活動。所以,態度上的提升對于提升營銷及銷售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這里的態度泛指學員理論知識及對經驗的認知)
實施體驗式培訓課程的三個步驟:
步驟一:課程方案準備
根據企業實際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分解為:解決問題的思路、受訓人員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主要知識點、解決問題需要執行的任務、具體的行為動作及如何綜合運用以解決問題。
步驟二:學員角色輔導
明確學員在解決問題中的行為角色。(實踐證明很多實戰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處置不力,是由于執行者對自己的行為角色不明確。)同時,明確學員與操作環境及團隊其他成員的關系。
步驟三:學員崗位輔導
圍繞學員身處的具體崗位,提供訓練及解決具體問題的行為輔導。
篇4
【關鍵詞】教師;體驗式培訓;培訓游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3―0061―04
一 引言
體驗式培訓雖是近年來培訓市場上崛起的新面孔,卻因能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培訓方式之一。目前,國內外的很多大學,都將體驗式培訓列為MBA教學的必修課程,更多的院校,則將體驗式培訓作為整合校園文化、激發教師潛能的必要培訓。通常一個教師體驗式培訓項目會包含多個培訓游戲項目。因此,對體驗式培訓中的游戲項目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對實現培訓目標以及提高培訓績效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 體驗式培訓概述
1 體驗式培訓的含義
所謂體驗式培訓,就是通過個人在培訓游戲(又稱體驗活動)中的充分參與,來獲得個人的體驗,然后在老師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提升認識的培訓方式[1]。
2 體驗式培訓的特點
(1) 強調培訓的主體性。培訓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出發,以提升學習者能力為目標,關注學習者的感受、學習者的領悟和體驗。
(2) 在培訓內容上,體驗式培訓主要內容有:自我挑戰、團隊合作訓練、和諧溝通等。
(3) 體驗式培訓項目通常會包括多個培訓游戲項目,培訓游戲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引發出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要求學員全身心的投入、回味體驗、經驗共享。
3 體驗式培訓的理論基礎
體驗式培訓作為一種深受關注和歡迎的培訓方式,有著極其堅實和科學的理論基礎,其主要理論基礎包括:
(1) 體驗式學習理論
體驗式培訓主要的理論來源的是Kolb(1984)提出的體驗式學習模型(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該模型非常重視親身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2]。Kolb認為,學習、轉變及成長可以用一個整合過程來表示,在這過程中每個人置身于活動之中,每個人得以親身體驗、探索內心世界、了解自我并且通過思考得出具有突破性的因應之道。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有效的學習需要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從解決實際的問題出發,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師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其作用在于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幫助和指導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經驗并引導學習者從直接經驗中學習。建構主義教學思想還鼓勵教學信息的多方向流動,而不只是從老師到學習者的單向流動。可見,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3]。反觀體驗式培訓,無論是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習者以主體身份通過活動獲得體驗,還是培訓的指導、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最終成果的形成,都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學習主體觀、教師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3) 杜威的課程哲學理論。
杜威認為經驗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循環過程。由體驗反思得到觀念,是由行到知;依據觀念進行實驗,驗證還處于假設階段的觀念,是由知到行;通過觀察并體驗自身和外界的變化進一步反思并修正原有觀點,是對前一循環的總結和提升[4]。目前大多數培訓師采用的體驗式培訓模式正是基于這一“知行一致”的思想而形成的。
三 教師體驗式培訓中游戲的教學設計
一個體驗式培訓項目通常是由多個根據需求分析而設置的培訓游戲子項目構成。因此,為了保證每個培訓游戲子目標的達成進而實現體驗式培訓的總目標,對所選擇的培訓游戲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必要。筆者結合迪克(Dick)與凱里(Carey)[5]教學設計的系統化方法模型和教師培訓,認為體驗式培訓中對游戲的教學設計可以按照圖1所示的過程進行。
1 需求分析確定項目總目標
在培訓之前,培訓機構必須從學校、任務、老師三個維度,通過問卷調查、面談、績效分析等方法了解老師參加培訓的需求和目的是什么?他們目前在培訓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目的在于確立培訓目標,同時也為最后評估階段制定標準鋪路。
2 目標分解確定每個游戲的目標
游戲的選擇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如果選擇沒有明確目的性,游戲往往不能夠在老師的控制下進行,從而導致活動的體驗結果與培訓的目標之間形成巨大的偏差[6]。在培訓項目總目標確定后,我們通過詢問如果要實現總目標,必須通過哪些步驟來實現?如果要實現每步目標,需要選擇哪些培訓游戲?選擇的游戲是否有助于達到培訓的目標?通過這樣的層層詢問來確定將要選擇的游戲。
3 受訓老師分析
受訓老師分析主要是對受訓教師的社會背景、知識結構、學習期望和學習風格以及身心發展特點的分析。此外,游戲中還應注重分析受訓老師的心理空間,掌握其心理狀態的變化。
4 游戲的環境設計
合理的設計、控制游戲環境,才能使游戲環境為培訓工作服務,培訓才能最終取得理想效果。培訓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外顯的,較容易設計;軟環境是內隱的,較難以把握,良好的游戲環境除了取決于物質條件外,還取決于合理的組織形式、科學的管理和課堂問題行為的有效調控等。
5 媒體設計
媒體設計旨在提供足夠的與活動任務相關的道具、器械、角色和任務說明書、人員等,供受訓老師解決問題。
6 安全設計
安全設計的目的是本質上消除任何不安全隱患,做到培訓過程中受訓老師的絕對安全。
7 游戲的過程設計
培訓老師把所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游戲中,使受訓老師參與游戲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培訓游戲可按圖2進行組織。
8 游戲的評估
游戲的評估主要是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過程評估可以分成游戲實施前和實施過程中兩個階段,培訓實施前主要針對培訓實施前的游戲選擇和計劃過程,檢查是否存在可能導致培訓無效的問題。過程評估以確定的方案為基礎,結合實施的跟蹤記錄和受訓老師的反饋,將和實際實施情況計劃相比較,找出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效果評估我們可以應用唐•柯克帕屈克的四層次評估模型,從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個層次上來判斷培訓的有效性[7]。評估結果將反饋到分析過程之中,從而形成新的循環過程。
四 教師體驗式培訓的案例:
這里以我院輔導員心理健康與素質體驗式培訓為例說明體驗式培訓中的游戲的具體設計方法。
1 需求分析確定項目總目標
通過問卷調查、面談、績效分析等方法確定本次培訓的目標為:以團隊活動為導引,以心理挑戰為重點,借助參與性、互及挑戰性強的項目為載體,培養受訓教師個人作戰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溝通能力,突破心理障礙;并通過團隊的生成、整合、提升和實戰模擬,培養受訓教師創新意識,加強學員間的理解和溝通,創建卓越團隊。
2 目標分解確定每個游戲的目標
在確定了培訓項目總目標之后,還需要根據培訓主題選擇具體的游戲項目。目前培訓市場上培訓游戲眾多,為我們進行研究和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案例,但是要將這些活動運用到本次培訓中.仍然需要從游戲的關聯性、適用性、趣味性等方面來仔細地篩選,即首先判斷該游戲的內容是否符合本次訓練主題的需要;再次,該游戲是否適合本次培訓的對象,完成該游戲的時間、地點、游戲工具的選擇是否適當。最后,我們還需要考慮被選擇的游戲趣味性,即培訓的趣味性和學習性能否取得平衡?通過以上的選擇,再結合培訓對象的特點對游戲加以改進、設計,以使其更好地適合培訓對象,同時盡可能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培訓的可操作性。最終本次培訓選擇了如下游戲項目(部分):(1)破冰游戲―“解人鏈”,由于參訓的學員有很多新聘的老師,以這個游戲做開場來消除學員陌生感,為同小組的學員提供交流的機會。同時,通過這個游戲培養學員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2)“教練技術”,游戲目的:用于說明班主任在指導班干部或交代任務時所需掌握的技巧。(3)“瞎子摸號”,活動目的:讓受訓教師體會到溝通的方法有很多,當環境及條件受到限制時,你是怎樣去改變自己,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4)“迷失從林”,該游戲通過具體活動來向學員說明,團隊的智慧高于個人智慧的平均組合,只要學會運用團隊工作方法,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3 受訓老師分析
參加本次輔導員心理健康與素質體驗式培訓的老師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既有剛剛畢業年輕老師,也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輔導員。在感知事物方面, 綜合性、 目的性、 選擇性、 理解性都較強, 善于理論聯系實際, 學習情緒較穩定。
4 游戲的環境設計
要事先明確教學的地點和場所,同時要按照培訓教學的要求對教學的地點和場所進行整理和布置,以保證游戲能順利進行。如“迷失叢林”游戲的場地環境要求既能便于受訓者從任何角度進行觀看,又能便于受訓者從傾聽講座轉向分組實踐;還需便于教室里受訓者相互交流,因此座位安排上我們采用了扇形座位。同時準備了與游戲的氣氛相協調的音樂、燈光和視頻。
對于涉及的游戲項目,我們根據每個游戲的特點,結合學員分析和場地實際,選擇合理的組織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高空飛彈”游戲先以個人形式,之后再以5人的小組形式完成。游戲的過程管理和課堂問題行為的有效調控也都做了詳盡的設計。 例如“經紀人”游戲一開始就競爭激烈,這時培訓師不必插手,游戲一直按計劃進行下去;但有時效果不很理想,各公司進入狀況較慢,培訓師就得及時介入,通過把利潤翻倍,加大刺激力度,給了許多原來虧損的公司翻身的機會,往往使現場氣氛陡然升溫,效果非常好。
5 媒體設計
游戲中的媒體選擇要適合培訓任務的要求、能夠提高學員的參與度、在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的同時還應兼顧一定的藝術性和實時性;比如“高空飛彈”游戲中,我們采用的氣球、雞蛋、竹簽等等多為成本較低、但又能充分調動學員創造力的道具,在“飛彈”設計環節,由于運用攝像機將制作過程和實物通過大屏幕進行實時展示,學員的參與意識得到充分激發,競爭氣氛更為濃厚,也更容易達成預設的游戲目標。
由于培訓游戲中涉及的器具、道具眾多,為了保證游戲有序進行,培訓游戲中所用到道具、器械及輔助人員等都需充分準備和預案。如“高空飛彈”游戲中比較容易損壞的氣球、雞蛋等就需備足,避免小組設計中出現氣球和雞蛋破裂而造成游戲無法正常進行。
6 安全設計
除了需要在游戲中遵循安全操作規范外,游戲前和游戲中必須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杜絕人的不安全行為并控制環境因素。如“高空飛蛋”對安全要求較高,因此安全鎖、保護繩就需高度重視。在趣味跳繩游戲中,場地宜選擇戶外草地進行,以免受傷,合組運動時應注意其他老師的位置及距離,以免踏傷伙伴或互相碰撞,同時應提醒膝蓋或腳部有傷者,視情況決定是否參與。
7 游戲的過程設計
(1) 創設情景:這一步培訓師設計出層層切合實際和真實生動的游戲情境并說明游戲規則、獎懲措施,積極調動學員的興趣和熱情。以游戲“迷失叢林”為例,培訓師把“迷失叢林”工作表發給每一位學員,然后講下面一段故事:你是一名飛行員,但你駕駛的飛機在飛越非洲叢林上空時飛機突然失事,這時你必須跳傘。與你們一起落在非洲叢林中有14樣物品,這時你們必須為生存做出一些決定。
(2) 游戲體驗:這是整個游戲的關鍵,這一步直接決定了以后的工作。親歷或行動就是說受訓教師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單獨或團隊合作去經歷一些模擬的場景,去完成一項任務,這些都必須是受訓教師親自完成。在叢林脫險游戲中,要求受訓教師先以個人形式把14樣物品以重要順序排列出來(如圖3所示),把答案寫在第一欄,當大家都完成之后,培訓師把全班學員分為5人一組,讓他們開始進行討論,以小組形式把14樣物品重新按重要順序再排列把答案寫在工作表的第二欄,討論時間為20分鐘。當小組完成之后,培訓師把專家意見表發給每個小組,小組成員將把專家意見轉入第三欄;用第三欄的數據減第一欄,取絕對值得出第四欄,用第三欄的數據減第二欄得出第五欄,把第四欄累加起來得出一個個人得分,第五欄累計起來得出小組得分。培訓師把每個小組的分數情況記錄在白板上,用于分析。
(3) 回味體驗:受訓老師通過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這種感受將是全方位的,活動性很強的,印象深刻的。通過回想和對這段經歷進行分析,他們開始產生一些觀點。找出團隊得分低于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分析,說明團隊工作的效果(1+1大于2);找出個人得分最接近團隊得分的小組及個人,說明該個人的意見對小組的影響力。
(4) 反思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引導、鼓勵受訓老師發言,避免局限于游戲本身,不能夠與受訓老師現實生活相聯系,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如通過討論:你對團隊工作方法是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你的小組是否有出現意見壟斷的現象,為什么?你所在的小組是以什么方法達成共識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受訓教師建構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
(5) 歸納總結:當大家都把觀點分享了之后,得到的肯定是一些超過自己想象的,凌亂的信息,這時培訓師將根據大家討論的結果,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把受訓老師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自己思維和價值觀,改變原有的認識。游戲“迷失叢林”告訴我們團隊的智慧高于個人智慧的平均組合,在輔導員工作中只要學會運用團隊工作方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6) 游戲的評估:培訓評估表明,培訓形式得到受訓教師的歡迎和肯定。教師普遍反映訓練形式生動新穎, 互動性強, 既能在思維方法、團隊合作等方面得到啟發, 同時又能從作風、意志等方面得到訓練, 體驗式培訓在教師培訓中有著良好的應用與發展前景。但是,培訓中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所選游戲項目一般比較適用于企業員工的需要, 很少有針對教師教育的特定培訓項目、個別培訓師在理論知識和管理經驗方面經驗不夠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培訓的績效。
五 結論
教師體驗式培訓作為一種重要的培訓方式,為傳統的師資培訓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發揮體驗式培訓在培訓中的優勢和作用,使受訓老師既感受到有趣的體驗,又能聯系現實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受訓老師處理問題的能力,培訓實施前必須從游戲選擇、受訓老師、實施環境、媒體、安全、游戲過程、評估等方面對訓練中的培訓游戲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
參考文獻
[1] Beard, C., Wilson, J.P., The Power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A Handbook for Trainers and Educators[M]. London: Kogan 2002:11-12.
[2] Kelly,C.,David Kolb,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and ESL[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1997,3(9):21.
[3]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7,(8):22-27.
[4] 于翠玲.游戲教學法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05,(10):23.
[5] David Kitchen,Dougtas Mcdougali,University of Toro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 The Interne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1998,27(3):245-248.
[6] 郭京生,潘立 著.人員培訓實務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6-19.
[7] 雷蒙德•A•諾伊 著,徐芳 譯.雇員培訓與開發[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79-81.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Game in the Experiential Training for Teachers
CAI Li-lu1 DIAO Yong-feng2
(1.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0601,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Xi 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637002,China)
篇5
關鍵詞 體驗式培訓 社區護士 舒緩療護
中圖分類號:R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22-0010-04
Practice and effect of the experiential-based pre-post training about palliative treatment and care for the community nurses
LIU Yingyan1, MING Xing2, YANG Min1, ZHU Boqin1, JIANG Shenzhen1, LI Ning1, JIANG Changying3, MEI Jiuhong1(1.Yingb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Medical Technology of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3. South Ferr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ential-based pre-post training about palliative treatment and care for the community nurses. Methods: With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40 community palliative nurses were chosen and given the experience-based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scenario simulation, case sharing,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self designed questionnaire of community nurses’ knowledge about palliative care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training for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hospice care knowledge of the nurses was higher after training than that before training(P
KEY WORDS experiential-based training; community nurse; palliative care
舒緩療護是隨著臨終關懷運動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護理方式[1]。研究顯示[2],我國護理人員對舒緩療護的理念、原則及內容認識不足,缺少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儲備。2012年上海市開展了舒緩療護服務實事項目[3],在全市17個區、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試點舒緩療護服務,2014年又增加了舒緩療護病床1 000張,雖然從床位數量上有了飛躍式發展,但舒緩療護服務的質量才是決定該項目能否順利推進和發展的關鍵。
社區護士作為舒緩療護的服務主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提高社區護士舒緩療護理論知識與適宜技術的培訓迫在眉睫。體驗式教學是通過情景創設、實際操作、體驗感悟為過程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調整、升華學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與潛能,是對“體驗”的重視[4]。本研究采用體驗式培訓對40名社區護士進行舒緩療護知識、技能及共情能力的培訓,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目的抽樣方法,于2015年1月至7月自上海市浦東新區14家試點舒緩療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594名護士中,選取40名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培訓。40名社區護士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5.55±5.45)歲,35歲及以下20名(50.0%);其中本科護士25名(62.5%);主管護師25名(62.5%);平均護齡(16.03±6.06)年,其中年資11~20年的27名(67.5%);已婚者35名(87.5%);有者4名(10.0%)。
1.2 培訓方法
1.2.1 培訓方案構建
本研究通過系統文獻分析,在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及案例的基礎上,仔細研讀《上海市社區舒緩療護(臨終關懷)工作規范》[5],該方案修訂稿形成后進行專家認證最終定稿。其內容涵蓋身體、心理、社會、靈性4個方面,其中,靈性是使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在內的生命得以統一的力量,根據個人不同信仰,它可以含有或不含有宗教成分[6]。
培訓的理論教學內容包括舒緩療護概論、軀體癥狀護理、患者心理護理、靈性關懷技巧、家屬哀傷輔導、護理書寫規范、品管理、疼痛評估。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個案管理計劃、護理病例書寫、患者心理疏導、家屬哀傷輔導、尸體料理規范、沐浴床、洗頭機的使用。
1.2.2 培訓方式
該培訓共70學時,每學時45 min,包括理論與實踐教學2部分。理論教學安排30學時,實踐教學安排40學時。
1)理論情景模擬體驗
所有理論課程講授以案例導入的方式展開,案例均來源于臨床,涵蓋患者入院評估、診斷、護理、患者離世前、后對家屬的哀傷輔導,以視頻、照片及文字形式呈現,涉及到關鍵知識點時會預設問題。授課結束后預留10 min讓學員進行思考,然后進入情景模擬體驗階段,即請學員分組輪流扮演醫生、護士、患者、家屬等角色。
扮演患者的學員盡可能再現癌癥患者軀體疼痛失能、聽力、視力有障礙時的表現,面臨死亡時的恐懼、不舍及表達未了心愿時的狀態;扮演護士者盡可能真實體現照護者的照護方法,重點回答教師在案例展開時提到的問題;扮演家屬者盡可能再現面臨家人進入臨終狀態時的無助、擔憂、心痛以及對于醫護人員的期許。小組學員完成角色扮演后,其他小組學員就其表現、特別就護士進行照護的方法進行點評并分享其感受和觀察結果,最后由授課教師進行總結、歸納,以幫助學員進行反思、總結。
2)實踐病房跟師學習
實踐教學階段安排學員到舒緩療護病房跟師學習,根據培訓方案先由教師講解規范要求并親自示范,選擇目標患者及家屬。隨后學員分組到患者床邊進行護理實踐體驗,將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得到再認識與提高,通過溝通、交流切實感受不同患者及家屬的軀體與心理痛苦,以此發現護理問題制定相應措施,完成護理個案照護計劃及各項書寫要求。每位學員在護理實踐后進行反思總結及小組互評、點評。
1.2.3 評價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問表:采用自設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護齡、婚姻狀況、等。②社區護士舒緩療護知識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4個緯度、45個條目,其中舒緩療護概述11題、臨終者軀體癥狀與護理15題、臨終者心理護理與靈性關懷技巧9題、家屬哀傷期心理護理10題。每項內容選項為:對、錯、不清楚,正向題分別賦值為1、0、0,反向題賦值0、1、0分。每項得分相加求和,得分越高表示知識掌握情況越好。采用得分率對結果進行統計,得分率=(實際得分/可能最高得分)*100%。經5位專家對問卷內容進行評定,問卷的內容效度(CVI)為0.893。40位護士問卷測評后內部一致性Cronbach a為0.792。問卷信、效度在可接受范圍。③人際反應指針問卷(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該量表由臺灣地區學者吳靜吉等[7]于1987年依據Davis的人際反應指標修訂,已經作為共情能力評估量表廣泛應用于中國人群[8]。量表共包含4個維度(同情關懷、觀點取代、幻想力、身心憂急)、22個條目,總分在0~110分之間,總分越高說明共情能力越強。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0.53~0.78間,重測信度介于0.56~0.82之間。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由“不恰當”至“很恰當”,分別賦予0~4的分值,反向題則相反進行計分。
1.2.4 資料收集
調查問卷由項目組成員逐一向研究對象解釋條目內容,說明填寫要求,當場填寫并收回。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0%。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護士舒緩療護知識得分
干預前、后比較發現,社區護士的舒緩療護知識總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干預前、后人際反應指標比較
干預前、后比較發現,社區護士的人際反應總分較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體驗式培訓可有效提升護士的知識水平與共情能力
2013年,何靜等[9]通過對上海市6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11名護士調查后發現,僅19.0%的護士對舒緩療護知識掌握情況達到良好,其余被調查者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僅處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然而,良好的掌握舒緩療護知識是護士開展服務的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體驗式培訓方法前、后,護士的舒緩療護知識與共情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2 體驗式培訓可有效提升護士心理和靈性照護知識水平
舒緩照護的核心理念是整體護理,整體護理強調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各層面的整合,其目標是滿足患者各層面需求,以達到身-心-靈和諧,肯定生命的價值和意義[12],而心理和靈性照護是舒緩照護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與靈性關懷知識維度得分在培訓前、后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進一步探索提升護士軀體癥狀護理知識水平的有效培訓方法
舒緩療護適用于對各種康復性治療無效的患者,最首要的問題就是鎮痛及緩解患者的各種不適癥狀[15]。護士作為和患者接觸最多、最直接的醫療服務人員,被視為癥狀管理最主要的參與者。王京娥等[16]于2012年調查98名從事癌痛治療的醫護人員,結果顯示社區醫護人員對于WHO倡導的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的知曉率很低。王曉慶等[17]也指出醫護人員的癌痛、鎮痛知識缺乏,混淆了止痛藥物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同時忽略了對患者癌痛的控制。由此可見,提升舒緩療護護士的疼痛控制等軀體癥狀護理知識水平對提升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而言是關鍵所在。
本次使用體驗式培訓方法對于改善患者的軀體癥狀控制知識沒有顯示出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單純采用情景體驗、案例討論和小組交流的方法對于軀體癥狀護理技能的掌握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則更適合用直接講授和技能示教的方式。因此,建議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培訓,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3.4 研究行之有效的哀傷知識輔導方法
哀傷輔導指協助哀傷者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并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國內哀傷輔導的發展與舒緩療護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哀傷輔導屬于舒緩療護服務的一部分[18]。當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患者不得不面臨死亡,其親人也將承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此時哀傷輔導顯得尤為重要,而國內哀傷輔導發展較為緩慢。護士作為與患者接觸最多的醫務工作者,在哀傷輔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哀傷相關知識的掌握是較好參與此服務的關鍵和基礎。本研究采用的體驗式培訓方法并未在提升哀傷服務知識水平上顯效,提示該培訓方法尚存在不足,需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真正達到舒緩療護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戴紅霞, 殷磊. 姑息護理―新型的護理方式[J]. 護士進修雜志, 2002, 17(2): 103-105.
[2] 鄒敏, 徐燕, 袁長蓉. 國內外姑息護理認知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 護理雜志, 2006, 23(6): 50-51.
[3]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關于做好2012年市政府實事舒緩療護(臨終關懷)項目的通知[滬基層(2012)10號][EB/OL]. (2014-04-09)[2016-08-02]. http://wsjsw. /wsj/n2006/n4081/n4082/n4083/n4152/u1ai137760. html.
[4] 鐘啟D, 陳向明. 體驗式課程的教學知識[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2.
[5]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關于印發上海市社區舒緩療護(臨終關懷)工作規范的通知[滬衛基層(2013)1號][EB/OL]. (2013-01-09)[2016-08-02]. http:/// dfzc/10003.jhtml.
[6] Baldacchino DR. Teaching on spiritual care: The perceived impact on qualified nurses[J]. Nurse Educ Pract, 2011, 11(1): 47-53.
[7] 詹志禹. 年級、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系[M].臺灣: 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987: 7-14.
[8] 張鳳鳳, 董毅, 汪凱, 等. 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 18(2): 155-157.
[9] 何靜, 徐蓉, 陳慎, 等. 社區護士臨終關懷知識和態度情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 2013, 13(6): 73-75.
[10] Brunero S, Lamont S, Coates M. A review of empathy education in nursing[J]. Nurs Inq, 2010, 17(1): 65-74.
[11] Hope-stone LD, Mills BJ. Developing empathy to improve patient care: a pilot study of cancer nurses[J]. Int J Palliat Nurs, 2001, 7(3): 146-150.
[12] Lunder U, Furlan M, Simoni? A. Spiritual needs assessments and measurements[J]. 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 2011, 5(3): 273-278.
[13] Peteet JR, Balboni MJ.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in oncology[J]. CA Cancer J Clin, 2013, 63(4): 280-289.
[14] 董鳳齊. 靈性照護在終末期癌癥患者中的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20): 1853-1856.
[15] 蘇永剛. 中英臨終關懷比較研究[D]. 濟南: 山東大學, 2013.
[16] 王京娥, 黎瑩. 社區醫務人員癌痛治療相關知識調查[J].實用臨床醫學, 2012, 13(2): 120-121.
篇6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參與-體驗式
隨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斷增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門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培養一支數量充足、專業基礎扎實、實踐水平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成為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相關教育部門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提出了更高的具體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然而目前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還是停留在傳統知識傳授式的培訓基礎之上,存在著培訓觀念落后并與培訓方式相脫節、忽視教師的主體性、重理論輕實踐等諸多缺陷。針對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中存在的不足,筆者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構建出了“參與-體驗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培訓模式,努力探索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的理論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的涵義
“參與-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培訓教師通過與受訓教師之間進行人際互動,引導受訓教師進行內部的人際溝通與經驗分享,從而促使受訓人員獲得心理輔導理念與技能的培訓方法。在該培訓模式中,培訓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創設情境、引發疑問、促使成員之間積極討論,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與情境相關的專門知識作為指導。受訓教師通過對心理輔導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反思、體會并領悟這些理論,最終將其轉化為個人化的理念和技能。
二、“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的特征
“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充分體現了受訓教師“主體性”和“參與性”的特征。受訓教師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不再只是帶著耳朵和筆記本的被動聽眾和記錄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在培訓教師的引導下,受訓教師積極發揮自身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主體參與作用。
“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突出培訓的情境性和體驗性,是指通過創設各種與受訓教師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讓受訓教師獲得新的體驗,積累情感體驗,完成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參與-體驗式”培訓還充分考慮到了受訓教師的情感因素,重視受訓教師的情感體驗。受訓教師在創設的情境中充分調動自己情感因素,并在培訓教師以及受訓教師之間通過互動進行情感的交流。情感因素加深了受訓教師在培訓中的卷入程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保障了他們對心理輔導理論和技能的有效學習。
“參與-體驗式”培訓強調理論與技能并重,克服了以往傳統培訓方式只重理論或理論與技能脫節的弊病,有效地保證了受訓教師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使受訓教師能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最終形成個人化的心理輔導理論。
三、“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的基本過程
“參與-體驗式”培訓是一個以問題為起點的五步遞進式循環過程,即以對問題的探究與澄清為起點,經歷情境設置與體驗、嘗試輔導與實踐、經驗交流與分享、輔導理念與技能五個個性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問題探究與澄清階段,是讓受訓教師自己發現問題,分析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部動機并對自己進行設想,進而形成計劃的階段。培訓教師要引導受訓教師主動參與到培訓中來,讓受訓教師考察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動機、澄清問題(理解心理輔導實質)、制訂計劃、確立目標。
第二階段是情境設置與體驗階段,是通過情境設置讓受訓教師發生觀念沖突并產生情感體驗的階段。受訓教師在這一階段中依次經歷了置身于具體情境中、激活原有知識和觀念、新知識與原有觀念產生沖突、體驗心理輔導過程以及對輔導活動的開展作出計劃等過程。
第三個階段是嘗試輔導和實踐階段,這一階段要求受訓教師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嘗試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技能解決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受訓教師解決學生的日常問題與學習問題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的。受訓教師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以反思日記的形式,寫下輔導的體會、感受、心得以及不明白的問題,并不時對自己作出評價和提出要求,再通過查閱資料或尋求同事與專家的幫助進行調整和改進。
第四階段是經驗交流與分享階段,這一階段是受訓教師進一步澄清問題、考察并理解心理輔導的方式和策略、激發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交互作用、團體互動相互觀察學習、反思心理輔導的實施過程并進一步增強體驗和分享經驗的過程。在受訓教師積累了一定的輔導經驗之后,以開展心理輔導研討會的形式,讓受訓教師報告各自的輔導經驗,并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經驗。
第五階段是輔導理念與技能的個性化階段,這一階段是受訓教師經過自己的實踐和行動研究后,再進行考察與反思,把所學的理論與技能內化為自己的理論與技能,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輔導理論與技能。受訓教師分組研討心理輔導實質和價值,在團體互動中反思適合自身特色的輔導方式和策略,計劃和實施心理輔導的研究課題,撰寫心理輔導專題研究報告,并在培訓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自我理論體系和提高技能。
四、“參與-體驗式”培訓模式的策略
為保障培訓目標的順利實現,“參與-體驗式”培訓可采用以下培訓策略。
1.積極引導,主動參與
為了激發受訓教師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筆者在培訓時從創設與受訓教師實際相關的情境入手,引導他們思考這些與他們日常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先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把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培訓內容中來,再一起進行理論和技能的探討和學習。在培訓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腦力激蕩,師生、生生對話,互動分享等方式,讓受訓教師的注意力和興趣始終圍繞所培訓的內容,并始終保持高度的積極性。
引導受訓教師主動參與,一改傳統培訓模式中培訓教師和受訓教師之間的單向交流模式,形成了培訓教師與受訓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和互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形成活躍、寬松、平等、和諧的教學情景,還可以將受訓教師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展現出來,有利于培訓教師與受訓教師之間以及受訓教師與受訓教師之間相互吸收、相互學習,使他們都能在反思中學習到新的知識。
2.創設情境,充分體驗
在傳統講授式培訓中,單向傳遞通常采用灌輸的方式,很少涉及受訓教師的認知感悟和情感體驗,這就容易打擊受訓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參與-體驗式”培訓強調關注受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認知感悟和反思內化等心理活動。在該培訓中,受訓教師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創設的情境中,充分調動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因素,積極地參與到培訓中來。
3.交流互動,經驗分享
“參與-體驗式”培訓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的形式,采用自我表露、頭腦風暴等方法,讓受訓教師在交流和互動中充分分享彼此的經驗,不僅分享以往的輔導經驗,而且分享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新的體驗;不僅與其他的受訓教師進行經驗的分享,還與培訓教師進行經驗的分享。經驗的分享有利于受訓教師之間相互吸收、相互學習,并在反思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達到使受訓教師實現自我成長的目的。
4.現場演練,促進應用
“參與-體驗式”培訓的目標是讓受訓教師掌握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技能,最終形成個性化的心理輔導理念和輔導技能。要達到形成個性化的心理輔導理念和輔導技能的終極目標,就需要受訓教師將理論知識和技能不斷地融會貫通,并在應用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
5.運用反思,整合經驗
篇7
2011年初,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與英特爾公司合作,引進了英特爾公司開發的《Design and Discovery》(《設計與發現》)教材,這是一門通過各種具體活動,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系統地介紹工程與設計流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教材面向11~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校外科技教育機構和科技場館的青少年,是一門介紹設計與工程領域相關內容的科學與技術教育課程。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設計與工程領域的重要科學概念,親歷并體驗設計與工程領域的實踐活動,掌握工程設計與模型制作的流程和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并應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興趣,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設計與工程領域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提高其與他人有效的溝通與合作的社會情緒能力。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組織專家團隊將《設計與發現》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國的學生了解技術系統與產品設計領域的相關內容,提高他們的科學想象力和運用直覺選擇最佳方案的創新能力;培養他們運用木材、金屬、塑料、食物、紡織品、紙張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維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評價自己決策結果的能力;引領他們形成在工業產品設計過程中關注文化、社會和環境熱點問題的多元視角。鼓勵他們在使用教材中開展多種活動,通過各種具體活動,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積極推動青少年后備人才的成長。
《設計與發現》教材本土化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訓教師使用這套全新的教材,則更具有挑戰性。2012年5月,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專家團隊和東南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據教材特點,舉辦了開放性、實踐性非常強的教師培訓。在培訓班上,來自全國14個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師與科技輔導員參加了培訓。
培訓根據教材的每個主題,把參訓教師編成小組,小組成員間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時間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后,每個小組都要和其他小組進行作品的展示、經驗的交流與分享。培訓過程中,大家會經常處于“教師—學生—培訓班的學員”之間的角色互換當中,這樣有利于授課教師去探索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員在7天的培訓中,還要在培訓手冊中記下反思、體會、總結等。通過“設計無處不在”這個主題,逐步了解工程設計領域的設計流程和發現問題的方法,讓第一次接觸《設計與發現》課程的學員們理清思路,明白教材的編排。
篇8
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為廣西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在廣西區內的廣西民族大學和桂林旅游學院(原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兩校掛牌,依托兩校承擔面向東盟地區的旅游人才援外培訓項目。基地旨在充分發揮廣西區在中國與東盟合作交往中的區位和教育資源優勢,為東盟旅游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務于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整體戰略。基地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6期培訓班,共培訓了489名來自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員及導游服務人員。面向東盟國家學員開設的培訓課程,主要內容有以“旅游管理”“出境和導游業務”、“中國文化”等為主題的20多門課程。以“中國文化”為主題開設的課程有《漢字的起源與流變看中國文化的美學意蘊》、《中國常用社交禮儀》、《中國美食文化及廣西特色餐飲》、《陶藝文化》等課程。
一、在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中開設中國文化體驗課程的必要性
(一)中國文化課程在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中的重要性
中國文化以其獨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國掀起中國熱,隨著中國文化的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廣西與東盟旅游合作往來是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和體驗。從以往的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基地開展的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課程體系看出,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課程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并且從培訓質量調查來看,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東盟學員對中國文化課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了解不多,因此,都希望在短期內對中國文化有個直觀的了解。
(二)手工體驗課程有助于外國學員理解中國文化
在培訓過程中,開設代表中國人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相關的手工體驗課,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如在我校開設的陶藝體驗課,學員在觀摩陶藝老師的介紹演示之后,自己動手制作陶藝,整個課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員通過這樣的體驗感受到中國陶藝文化的魅力,并且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到中國陶藝所傳遞的中國文化元素。在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欣賞的同時也能營造學習氛圍,拉近外國學員和中國文化的距離。學員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其他課程難以具備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如何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中開設更多的承載著中國文化的體驗課程,讓學員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課教學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之一。筆者以為,傳遞中國文化把剪紙體驗課納入培訓體系中,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在東盟旅游教育培訓中開設剪紙體驗課程的優勢
(一)剪紙體驗課可以幫助外國學員很好地領會中國文化
剪紙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鏤空藝術,通過剪刀在紙張上游走,創造出精美的圖形,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從南北朝時期發展至今,剪紙早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中國傳統民俗生活中的必要文化元素。
2006年民間剪紙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體現了豐富的中國民間文化。(1)節慶文化:例如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中國人有在春節剪窗花的習俗,窗花的圖案可以是“春”字、“福”字,可以是寓意吉祥的花鳥蟲魚;(2)福壽文化:在老人過生日時,送上一幅“壽”字剪紙或松鶴圖案的剪紙,則是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3)婚慶文化: 中國人的婚禮上, 貼“幀保表示雙喜臨門,婚姻中男女雙方共同迎接喜慶的一天,表達婚禮喜慶的氣氛和大家對新人的祝福。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 它代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態度,表現純樸、鮮活的民族創造精神。
在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包含豐富中國文化的民間剪紙藝術,以她最美的形式,展現她的親和力。據何紅一教授在她的論文《中國民間藝術走進美國當代社會――親歷與思考》中介紹,她在美國期間,曾在十所大學進行過民間剪紙藝術的交流,深深感到美國大學生對中國這門獨特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的厚愛,在剪“春”字時,她向外國學生介紹了春節是中國最大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是一個從造型到內涵都十分美麗的中國文字。通過講解與創作,他們了解到相關的文化知識。一位教西班牙文化的教授Fred寫信向她述說他的感受:“我很欣賞你們通過美麗的剪紙來介紹中國文化的方式,在這難忘的夜晚,我的心真的像花一樣開了!”
(二)剪紙簡單易學,材料普通易得
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普通易得,通常,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可以進行剪紙這種手工活動了。另外剪紙簡單易學,常常在懂得剪紙的人指導下,只需要掌握紙張的折疊,再經過三刀兩剪,便可產生栩栩如生的圖案了。因此它成為當代文化交流中簡捷、靈便、具有親和力和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的優勢也不斷地凸現。學習剪紙是一次創作與欣賞的過程,如能使剪紙進入東盟旅游教育培訓教學體系,幫助初來乍到中國的外國學員對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認識,讓他們解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審美觀念,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競爭力。
三、以剪紙為例談中國文化體驗課教學設計
教學對象:來自東盟國家的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學員。
教學目標:通過老師的展示介紹及學員的參與制作剪紙,使學員了解與中剪紙藝術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文化內涵;同時掌握一些簡單的剪紙技能,能夠制作簡單的剪紙帶回去留作紀念。
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春節民俗剪紙(通過剪紙介紹春節習俗文化 示范剪紙 剪紙體驗)。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播放視頻《春節習俗.貼窗花》,引入教學內容,向學員介紹中國的春節剪紙即窗花,并向學員展示有關春節主題的剪紙圖片――“福”字,告訴學員,在中國,福字的含義是“福氣”,“福運”,“幸福”的意思,春節貼“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γ籃妹魈斕淖T浮!案!弊終著貼表示“福臨門”的意思,福字還可以倒著貼,表示“福到了”。“福”字和五只蝙蝠組成的團花剪紙寓意是“五福臨門”的意思;牡丹是中國的國花,在中國,蝴蝶因為產卵多,是多子的象征,所以,蝴蝶牡丹組和的剪紙寓意“花開富貴,多子多福”。
(二)示范剪紙
1.介紹剪紙工具和材料:出示剪刀、鉛筆(在紙上構圖用)、紅紙(介紹中國剪紙多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好運的意思)
2.介紹簡單的窗花剪紙有對稱剪紙和團花剪紙等等,剪紙有自己的語言符號如:月牙紋,鋸齒紋等等。
3.示范剪紙:剪“春”字,向學員介紹這是左右對稱剪紙,并告訴大家“春”象征著生命和希望,代表欣欣向榮的意思,是一個從造型到內涵都十分美麗的中國文字。春節是中國最大的、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再讓大家了解春字的構成,會寫就會剪。示范六折團花剪紙,先示范紙張的折疊,并告訴學員,在中國,“六”表示順利的意思,所以選擇了六折,祝愿大家順順利利。然后在折疊好的紙上繪圖,由于制作的是新年窗花,所以以“魚”為主題,“魚”和“余”諧音,魚組成的團花寓意“連年有余”,表示人們對富足美滿生活的向往。(三)剪紙體驗
1.學員按4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擬定一個主題如“花開富貴”,“連年有余”,“吉祥如意”,“春滿人間”等等,創作一個或多個剪紙,可以是對稱剪紙,可以是團花剪紙。
2.在創作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商量,互相借鑒,也可以到其他小組觀摩學習。老師給予每一組具體的指導。
3.課程結束前10分鐘,每個小組評選出本組最滿意的作品,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選出最佳手藝獎,最佳創意獎,最具內涵獎。
4.老師對獲獎作品進行頒獎,并對每一個小組的作品進行恰當的點評。
5.學員們通過實際操作剪紙對中國的春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可以請學員談談在具體體驗中的收獲,通過相互交流并再一次總結剪紙向我們傳遞的春節習俗。
四、結語
篇9
1 具備較廣闊的知識面
教育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加工,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基于體育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學校體育學、運動生理學、學校衛生學等知識的修養,和教師對中小學體育教材、教學大綱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基于體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
如果教師掌握了教育原理、教育方法,有牢固的生理衛生知識,對教學大綱、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并詳細掌握了學生的情況,教學就會有的放矢。學生就可能很快掌握一些基本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
2 具備有效地傳導信息的能力
經過教師設計加工過的信息,要使之作用于學生還必須經過一個傳導的過程。通過語言、動作示范等傳導方式將信息傳導給學生的能力;是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具備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編制各種教學計劃文件的能力、對藝術的鑒賞能力,以及規范的動作示范能力。教師具有了一定的運動技術水平,掌握了全面、正確的體育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能根據中小學體育教育要求,結合中小學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改進、設計、創新運動形式,準確生動地示范,并運用示范與身體練習手段使學生掌握走、跑、跳、投等基本的運動技能,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鍛練身體,并終身受益。
3 組織管理能力
體育教學主要是在戶外進行,它的組織管理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幫既要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精心組織,又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強管理。
教師上課前一定要認真鉆研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好教學計劃,認真備課。在教材、負荷的安排,場地器材的布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等方面都要考慮周全;不僅如此,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摸清每個學生的特點。只有將這些先期工作做好了,體育教學才能井井有條;才能預防與糾正錯誤動作;才能對課堂中出現的違紀行為切實做思想教育工作。
4 訓練和組織競賽的能力
中小學體育教師除了體育教學工作,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訓練、組織競賽活動,參加裁判工作。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師僅有一定的教學、教育工作能力還不夠;還必須要有擔任學校體育代表隊的選材、 系統訓練和組織運動競賽活動的能力。這就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一定要掌握有關的理論知 識、技術、技能、訓練方法、組織競賽和裁判工作 的方法。要用科學指導訓練。有分析動作結構、戰 術方略以及分析運動員的心理活動的能力,以及動 用運動訓練學、運動醫學、運動心理學原理指導例 練、比賽和裁判的能力。
5 科學研究的能力
學校體育是一項探索性事業,開展學校體育科學研究是提高學較體育科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體育教師為適應學校體育科學化發展的需要,應具有從學校體育實際出發,動用教育科學理論來設計教育、教學實驗,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以便采用有效的手段扣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6 自我控制能力
體育教學主要是戶外活動,中小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觀、是非觀,有自己的思想,生性好動,在活動中容易流露出當己的內心世界。對中小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的不規范言行,動輒動怒,只會把事情弄糟。教師要制怒;不傷學生的自尊心,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學生的言行采用有效方法進行引導、教育。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加強自學,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修養,敏感地接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控制好自己的感情。
7 社交能力
中心學體育教師從事體育教學、訓練等工作,應當爭取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應當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學生在學期間,家庭環境與教育情況仍是學校教育的背景。如果忽視了學員家長的支持,我們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工作就很難順利開展。比如某學生在某個項目上有特長,其本人也愿意參加訓練,但若家長反對,再好的苗子也難以成才。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做好工作,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 學校體育工作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現階段我國經濟還不發達,學校體育經費有限,體育經費更難滿足現行體育教學的需要。我們的體育工作者應當走出校園,廣開門路,尋求支援,爭取社會的贊助,使學校體育工作走出困境,擺脫貧窮,求得發展。
中小學體育教師也不能忽視學校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要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春風,宣傳體育的社會功能和體育法規,爭取領導及班主任的支持,把學校體育工作納入正規化和制度他軌道,這樣才能使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得更如豐富多彩。
8 其它方面的能力
篇10
1 試題分析
今年中考物理實驗考試共6個題目,分別是:秒表、溫度計、刻度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測液體的密度;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探究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6個題目綜合考查了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幾個重要物理規律的探究。有的實驗是用儀器直接測量來完成的,有的是用多種儀器間接測量來完成的。通過實驗考試,進一步規范了學生的操作要領,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探究意識。
2 存在問題
在實驗考試過程中,很多學生能順利完成實驗,得出科學結論。但也有相當一本分學生不能完成實驗任務,或者是不能得出合理結論。通過考試,發現系列問題,在此進行總結。
2.1 審題不清,目的不明確
學生進入考場到達指定桌號時,不能仔細看清所要考查的題目,更不看實驗要求就開始做,造成丟分。如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有的學生開始就和教師要數據,是配置2%還是5%的氯化鈉溶液,學生把這個題目和化學的一個實驗混了;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實驗中,個別學生把電路圖設計成探究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的電路圖,造成實驗無法正常進行。
2.2 缺乏自信,憑想象或記憶填寫數據
很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順利完成實驗,但看報告單上的數據,卻發現和實驗的數據不一致。究其原因,發現學生考試的數據和平時訓練的數據不一致,懷疑自己的結果,最后還是按照平時訓練的數據填寫,造成丟分。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很多學生在探究u>2f時的成像規律時,像距明明是32厘米,學生硬是在報告單上填寫28厘米;在測量物體重力時,物體的重力明明是1.8牛,但學生填寫報告時卻寫成2.1牛。由于缺乏自信,造成填寫的報告單與所測數據不符;在測鹽水的密度的實驗中,明明測得的結果是1.12 g/cm3,但學生填寫報告單時卻按理論值寫成1.01 g/cm3。
2.3 不按要求進行實驗
有的學生在實驗時,隨心所欲,按自己的思路進行實驗,不聽教師的提示。如測長度實驗中,教師要求測木塊長,學生卻測寬;在測量小燈泡電功率的實驗中,要求測量3次電流電壓值,分別是U實<U額,U實>U額,U實=U額,但學生3次實驗都是U實<U額的數據;再如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有的學生不按照教師給的力或力臂進行實驗,而是自己選擇數據實驗,造成丟分。
2.4 測量方法不規范,圖表不完善
有的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動作不夠規范,有失科學性。如在測溫度的實驗中,有的學生把溫度計的感溫包接觸到燒杯的底部,在待測液體中停留時間不夠;有的學生把溫度計拿出被測液體讀數;有的學生在讀數時,視線不能與刻度線垂直,造成數據偏差很大;有的學生在畫圖時丟原件,如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中,電路圖丟滑動變阻器或者是開關等;有的學生在設計記錄表格時,丟欄目或者無邊框等。
2.5 計算不準確,數據處理漏洞百出
學生對數據的處理能力較差,運算結果錯得離譜,有時還丟單位或者沒有估計數字等。如求像距58.5~28.3 cm時,學生竟得出28.2 cm;在測量長度的實驗中,部分學生沒有估計數字或丟掉單位,如測量結果應該是9.85 cm,學生卻寫成9.8 cm沒有估計值,或者是9.85丟了單位;還有密度的結果學生竟然用體積除以質量,公式掌握不牢,有的學生在處理計算結果時竟把0.99 g/cm3四舍五入成1.01 g/cm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有的學生用透鏡公式10×u÷(10-u)算出像距,再在光具座上移動光屏找像的位置,把探究性實驗變為驗證性實驗。
3 培訓技巧
方法是成功的鑰匙。好的操作技巧有利于學生掌握操作規則,順利完成實驗。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前幾年中考實驗考試中存在的問題,現總結以下幾點培訓技巧。
1)在探究并聯電路中電流特點的實驗中,操作內容多,加之畫圖,設計表格,時間很緊。因此,在改變電路連接時,只需改變電流表處的接線柱的連接方式就行,這樣大大節省操作時間。
2)在測液體的密度的實驗中,倒出液體的體積最好是40 cm3,這樣計算較為方便,能除得盡;如果倒多了就繼續倒,直至50 cm3,這樣計算也較為方便,千萬別倒47 cm3、29 cm3或者53 cm3之類的數據,這樣會給計算帶來很大的麻煩。如果液體的體積取40 cm3,測得液體的質量為42 g,這樣求密度用42 g/40 cm3,很容易得出待測密度為1.05 g/cm3;如果液體取29 cm3,測得液體的質量為30.2 g,求密度用30.2 g/29 cm3,這個數據很不好計算,耽誤很多實驗時間,造成學生的心理緊張或做不完實驗。所以建議學生必須取40 cm3或50 cm3,這樣計算簡單、準確。
3)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教師給出的鉤碼個數大于一個的,就先把這幾個鉤碼掛在一起,掛在杠桿上適當位置,用一手扶著杠桿,再掛另一側的鉤碼,這樣有利于杠桿穩定,防止鉤碼脫落。
4)在測液體的密度的實驗中,訓練時多測幾次糖水的密度。因為糖水的密度和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密度越大,所以讓學生多測幾次不同溫度下的糖水的密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對數據的處理能力。
5)讀數方法的技巧和數據處理的技巧。只要讀數,注意保持視線與刻線垂直,數據必須帶單位,除去測長度的需要估讀,其他都不需要估讀;讀完數據及時記錄,免得遺忘。
6)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蠟燭的固定方法是:用A4紙卷成紙筒,直徑剛好能蠟燭,把紙筒用膠條粘好一端插在光具座滑塊上,一端插上蠟燭,這樣保證蠟燭與光具座垂直,還能穩定蠟燭,有利于實驗的順利進行。
7)所有實驗涉及的到的表格,必須先畫好后再進行實驗操作,不能開始考試就進行操作,等數據出來了再畫表格,或者電路圖,這樣有的試題會丟分的。尤其是教師給數據的題目,不先畫表格的話,教師給的數據可能忘了,這樣會造成心理恐慌,導致會做的實驗也不能很好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