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教育教學案件選編
時間:2022-04-23 10:10:00
導語:高中思想教育教學案件選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案例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案例”的選用和設計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案例教學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選編案例談談個人的體會和做法。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案例;選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案例教學法因其高度的實踐性、鮮明的開放性和充分的自主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成為課改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其中,“案例”的選用和設計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礎和前提。作為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案例質量的高低不僅關系到重點難點的突破和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思維的啟迪,能力的培養,乃至觀念的轉變。只有采用了恰當的案例,才能綱舉目張,使各個教學環節有效地組織起來,從而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案例教學法要取得實效就必須從案例選編這一源頭抓起。
下面,筆者就案例的選編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和思考。
一.唯利是圖——追求案例選編的實效性
使用案例開展教學是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可見,案例是為教學服務的,案例的選編應著眼于它的實際功效,始終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根本依據,切不可華而不實、本末倒置。
從教學目標角度考慮,所選案例一定要有利于組織教學,開展教學活動;要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獲得規定的知識、培養相應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教學內容角度考慮,所選案例首先應盡可能多地涵蓋教材概念和基本原理。因為案例教學法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探究案例的過程中學習、理解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生究竟能掌握多少知識與案例本身涉及到多少知識直接相關。其次,所選案例應蘊含能夠激起思維碰撞或亟待解決的疑惑和問題。因為案例教學法主要不是靠講解灌輸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而是讓學生在發現、判斷、論證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開啟智能的。案例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和觀點的矛盾性,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都是非常有利的。
以《經濟全球化》一課為例,筆者綜合了知識、能力、情感三大目標的要求,仔細研讀了教材內容,決定以當時剛剛閉幕的多哈亞運會為載體選編案例。
首先,筆者將要求掌握的理論知識一一羅列,仔細分析其內在邏輯,明確了重點難點和疑點,然后搜尋與此關聯度較高的信息加以編撰,緊緊圍繞本課的基礎知識和疑難困惑設計了以“中國商品走進多哈”為主要內容的案例,從而使掌握知識和探究案例有可能成為同一個過程。
為了實現“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緊迫感和使命感,使學生樹立努力學習,為民族振興而奮斗的志向”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筆者在案例中設計了一組中國出口的包括卡塔爾小國旗和吉祥物奧利在內的商品資料,充斥多哈街頭的“中國制造”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經濟騰飛,實力漸強,對外開放層次提高的現實,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而運用“耐克公司盡展容顏,成為中國亞運代表團領獎裝備贊助商”的素材,對比中外產品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地位,又讓學生意識到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支持國產品牌,振興民族企業”成為同學們的一致呼聲,有效地達到了案例與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
二.有的放矢——加強案例選編的針對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對案例的選編應建立在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其中包括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所選案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特點,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澄清學生的思想誤區。例如,在學習《經濟全球化》時,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筆者以“猜猜亞運吉祥物奧利的生產地”導入,迅速激發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筆者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消費問題,在校園里選取了幾個典型的消費片段,編撰成案例讓學生分析和思考,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共鳴,對正確消費觀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去粗取精——體現案例選編的典型性
案例堆砌,為案例而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大忌。運用案例的目的是為了使抽象理論具體化,書本知識生活化,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活學活用。不加選擇地大量羅列案例,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興趣盎然,實際上根本就目不暇接,更談不上對案例進行思考和分析。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容易沖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和教育功能。因此,案例并不在多,而在于精。
“精”,一方面體現在案例的質量要高,輻射面要廣。社會生活紛繁蕪雜,新鮮事件層出不窮,而課堂時間有限,教材內容有限。我們應當盡可能挑選、使用那些能“最貼切地說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關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會問題、最具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件作為案例。
例如:去年上到《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時,正值我國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之際,學生對相關信息極為關注,國內外反響也非常強烈。筆者考慮再三,放棄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對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正在播放的系列片《追月人》進行剪輯,精選出幾個“嫦娥一號”研發過程中的典型事例編輯了一段視頻材料,啟發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從案例中發現航天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這些精神對衛星發射成功所起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思考這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古往今來這些精神還體現在哪些方面?這些精神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何意義等系列問題,從而收到了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果,縮短了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另一方面,“精”體現在案例的數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案例不同于舉例。舉例是教師講解知識的一種手段,既可以精心準備,也可以信手拈來的。而案例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對象,它要能通過層層挖掘,盡可能多地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感悟。一個好的案例應該是貫穿整堂課教學的一條主線,甚至能夠一例多用,適用于多個章節。“嫦娥一號”這一案例就被一些老師從不同角度進行挖潛、剖析,應用于《生活與哲學》中整個第二單元的教學。
四.去偽存真——把握案例選編的真實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規定本課程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所選案例應該來自生活、貼近生活,不宜胡編亂造,隨意杜撰。
引用真實具體的案例,盡量講明事件發生的現實背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等場景細節,至少有兩點好處:一、真實感強,可信度高,有說服力,增進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二、使學生時刻意識到所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并且能夠應用于實踐,從而產生探究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即便是出于課堂教學的需要必須對案例作出編輯和修改,也盡量要保證其真實性。
五.辭舊迎新——抓住案例選編的時效性
把握時代特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教材案例常常不被學生喜愛,不便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時效性所致。所以,案例選編應緊跟形勢,及時更新。新近發生的、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的重要社會事例是首選。上述例子中,學《經濟全球化》選用剛閉幕的多哈亞運會做案例,學《永恒的民族精神》選用剛升空的“嫦娥一號”做案例都是基于這一點。
案例的時效性制約著教學的實效性,雖然一個案例會從不同側面反映理論知識,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使用同一個案例也是常有的,但是經常單一地、反復地使用容易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平淡乏味、教師知識貧乏。所以,在今年學習《價值與價值觀》時,筆者有意回避了“2008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雪災無情人有情”等背景資料,而選擇以最近奧運火炬在海外傳播的曲折經歷為切入點制作案例。這種充滿新鮮感和時效性的案例切中了學生的關注點,有利于促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完成學習任務。
六.舍遠求近——實現案例選編的近距性
在案例教學中,盡量縮小教與學之間空間距離、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選擇使用來自學生身邊的真實生活的案例,使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的、直觀生動的感性材料,才能讓學生“有感可發、有話可講”,增強主動探究的意愿。
例如,在上《體味文化》一課時,筆者編輯了一個鄉土文化為主題的案例。課堂以一組江山古鎮民居、土特產(米糕、粽子、茶葉、西硯等)、歷史名流、傳統文藝(蓮箱、私塾、旱船、手舞獅、板凳龍等)的圖片導入,啟發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相關知識,瞬間引發了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便在學生的議論中被感悟。然后,老師又引導學生對比須江上游文化和下游文化的差異,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區域文化各具特色。接著,引導學生發現文化的內涵,談談江山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影響和對江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由于本案例的選取“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也很感興趣,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相反,筆者曾經在教學《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時,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編撰了案例“奇瑞——東方之子”,但由于該案例距離學生生活遙遠,學生對該企業的生產經營不甚了解,課堂氣氛沉悶,未能如期展開探究活動,也就沒能實現事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可見,舍遠求近,發揮近距離效應,在案例選編中是極為必要的。
七.扶正祛邪——堅持案例選編的正面性
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是逆反心理較強、思維有一定的獨立性但辯證性不夠、易沖動、易偏激。這就需要我們在案例選擇時把握正確方向,唱響主旋律,多弘揚正氣,謳歌正義,用積極的案例去激勵學生,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帶來負面效應、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容易使學生思想上產生迷惑和動搖的反面消極案例。例如:在上《政府的權利:依法行使》時,筆者以為用《行政許可法》的頒布、“上海允許小攤販設攤擺賣”的新規定等正面案例要比使用“孫志剛慘遭毒打致死”、北京“小販殺死城管”等反面案例好。雖然前者在吸引學生眼球方面也許不如后者,但如果經常使用一些反映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容易使學生把個別丑惡現象當成是社會普遍現象,分不清主次,進而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喪失信心。這樣,不但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混亂,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違背了我們使用這些案例的初衷。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選編案例有如大浪淘沙,必須在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仔細甄別、精心篩選,才能尋找到真正適用的教學珠璣,為案例教學法成功地實施開啟一扇寬敞的大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實驗)》2004年3月
2.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鄧云洲:《案例教學》,《教育發展研究》,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