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探究

時間:2022-08-26 11:41:00

導語:藝術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探究

【摘要】高校舞蹈教育在國民素質的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搞好高校舞蹈教育,必須完善美育教育理論系統的教材體系,注重人才的培養方法,為國選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綜合性;理論性;實踐性;創造性

一、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的現狀、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實現美育教育的現代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美育教育的學習和研究,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投資。從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國成立后正式把美育教育列入德育,智育,體育教育的行列中,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國民素質的重要決定中“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智力開發,發掘人對美的創造力和潛在能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說明美育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國外相比,我國的藝術美育水平還有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國美育教育缺乏創造和突破性的進展,人員素質,工作經驗和體制也沒有得到提高和及時改善,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大量引進科學教材和方法外,關鍵是培養教育性的專業人才。誠然,舞蹈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課程體系,在當今高校藝術教育中更應受到重視。

高校舞蹈教育即大學舞蹈教育,是富有一定專業性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本身對舞蹈教育體系的自我認識,改善及發展。從專業舞蹈教育大體來看,當今高校的教學整體體系處于不完善狀態。

首先,舞蹈教育內容不完善,舞蹈藝術是最古老的一門藝術,舞蹈教育也堪稱是古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應當早已進入科學殿堂。然而,由于這種藝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理論的滯后使舞蹈學的形成要大大緩于其它姊妹藝術。當然,實踐與理論的不平衡現象近年來有所緩解,當今一些高校藝術學院自身歷史的發展也跟蹤了這樣一個規律。如果在教學中缺乏理論的指導學生只能盲目性的學習,缺乏科學性,學到的東西沒有真正的內涵,久而久之,其舞蹈意識形態便是殘缺的,在一定場合、環境下主觀發揮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規范性教材。系統理論和教材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無科學理論作鋪墊,教材內容也空洞。當今系統理論教材中缺乏的是系統科學的規范性專業藝術教材體系,如:思想和藝術性較高,有訓練價值的中外舞蹈作品教材,在教學中沒有積極穩妥地引進舞蹈新技術和沒有采用優秀的舞蹈新作品以更新教材,隨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專業學科在內容上不斷拓展的更新,所以,系統的科學理論教材需要較為成熟的新的教學成果來填充。

第三,缺乏專業的教學人員。人才是作好任何工作的原動力,放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作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哪些具體方面進行修養的提高呢?一般來說,在進行文化基礎知識,舞蹈基礎理論、舞蹈基本技巧學習的學生時代是談不上人才富有藝術修養的,因為這個階段還是一個學習一般文化知識和接受舞蹈藝術遺產與基礎知識的階段,舞蹈有著極強的藝術修養,在取得一定基礎知識和一定舞蹈藝術實踐的基本技能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理論修養和創作技巧,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練自如地創造出具有一定神韻和意韻的作品。

一名好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理論技能知識。其一,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包括:一般文化即非舞蹈藝術類所涉及的知識,社會及自然學科中和各門類藝術間相互影響促進的知識,還有舞蹈文化所涉及的相關史論與技能知識,在這三類文化素養中,專業文化較多受到重視。

然而,一般文化是所有藝術文化的基礎,各姊妹藝術文化是整個大樹上與舞蹈專業文化相互影響,交互生產的分支,兩者都潛在地影響到專業文化的生產與發展。雖然舞蹈教育者的專業技能一般都能達到一定水平,但在藝術表現力上的深淺則往往體現對舞蹈藝術審美感應的差異上,舞蹈的感受力,實質上是心靈中對舞蹈文化底蘊的文化審美,文化素質始終圍繞著藝術感受力。事實上,有的學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不是手腳工夫的問題,而是頭腦文化空白了。同時也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工作。喬治桑曾深刻指出:“技巧是一種才能,但必須去體驗生活,尋找真理,經過鍛煉才能獲得,同時又要不執拗的工作,在抽刀向敵之前必須徹底學好劍術。”文化素養直接制約著舞蹈者的整體水準,制約著有深厚文化素養所構成的精神內涵。

其二,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舞蹈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其中的技能技巧更趨繁難。作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想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創造就必須具有精湛的藝術技巧,只有高超嫻熟的技巧才能將胸腔注入內在生氣和將韻形象變成手中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藝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說過:“不受一番冰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練功如打鐵,打了再燒,燒了再打,打盡一切雜志,白煉而后成了純鋼。”可見,精滲的具有獨創性舞蹈技巧和創造才能是從艱苦的長期磨練中得來。

其三,具備一定的組織、策劃、編導能力。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具備上述能力的基礎。舞蹈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教育者來說,擁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積累,特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往往容易激發欲罷不能創作的沖動,從而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地構思和創作出內涵深刻的東西,把它運用于課堂中,帶動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潛能,提高學習舞蹈的整體水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一個很有才能的教育者,長時間遠離了生活或對要表現的對象不熟,體驗不深刻,也是會失敗的。當今高校中一些專業舞蹈老師,實際離專業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由于理論知識沒、專業術語和技能方面的缺乏,對于學生的問題不僅不能作出科學的回答,也直接影響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與發展,而且長期培養起來的職業習慣意識和無意識作用,無形中使他們不能從專業角度解決。

二、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寬泛性、狹義性美育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教育,舞蹈教育作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與其它教育有著緊密關系。

從寬泛性來說,舞蹈教育涉及的對象較廣泛,當今不僅限于年輕人,許多年齡較大的群體,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也有他們自己的舞蹈方式,或多或少不同程度進入到這個隊伍中;教育形式多樣化,可以有專業課程,安排,也可以培訓的方式來教育,或是編排舞蹈參與各種有關活動來實踐性地學習舞蹈,有助于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用新的方式來看待和把握人生。

從狹義上說,首先,高校的舞蹈教育涉及到生活、歷史、自然等廣泛知識領域,這就要求接受者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一定理解能力,才能有美的觀念,對美的作品產生美的感受,積累經驗。其次,美育中的舞蹈教育對于德育智育、體育也有相當作用。例如,在德育方面,一個作品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使受教育者通過可感舞臺形象領悟較好的品德,它對直覺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的培養和對人的智能發展也有促進作用。也許美育教育、舞蹈教育的同時,促進作用最為重要的方面還在于它能培養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再次,舞蹈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屬于更高層次的教育,墨子說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麗;居必求安,然后求樂”。總的來說,舞蹈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學生在健全完美人格的大學生涯中,通過學習和掌握舞蹈藝術的基本知識,將更加具備現代人的精神風貌。

三、高校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改革形式及發展作為藝術知識和作品傳播的中介環節,在舞蹈教育中,第一是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能使接受者在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方法;第二是強制性,對于接受者來說,是否認真去欣賞一個作品,完全取決于內心對事物的興趣度。但學校的藝術教育則不同,它有固定的時間場合,有相應的強制性紀律促使接受者學到相應的知識。第三是基礎性,學校藝術教育中是從人類已有的藝術傳統精華部分傳授給接受者,這樣使他們學到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最重要的知識,它的作用在于為接受者未來接觸大量復雜的、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提供必備條件。

以上述條件為基礎,還要在手段上做整體性貫穿。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技術訓練時,注意學生的智力活動,相應提高理論水平;認真學習中外優秀舞蹈文化,學術上鼓勵不同流派的交流學習,不斷總結經驗,貫徹思想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情形并茂的原則,重視學生基本訓練、理論實踐相結合;加強藝術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培養出高尚的舞蹈審美觀和正確鑒別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為我國舞蹈藝術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