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設項目的組織結構研討

時間:2022-04-23 02:39:20

導語:大型建設項目的組織結構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型建設項目的組織結構研討

扁平化組織結構

扁平化組織結構是指通過破除傳統的、縱向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減少組織管理層次,優化組織管理職能,增加組織管理幅度來建立的一種橫向扁平狀的組織結構,達到使組織變的靈活,敏捷,富有柔性、創造性的目的[1]。扁平化組織結構是一種靜態架構下的動態組織結構,能夠更好地適應建設項目環境,對于建設項目所處環境的變化能及時做出調整,以更簡潔的組織方式來實現項目目標。扁平化組織結構是以項目利益為中心建立的組織結構,具有以下特點:(1)組織上由于項目管理層次的減少,縮短了信息傳遞的路徑,信息傳遞不容易失真。技術上由于現代網絡通訊技術的使用,各參與單位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網站平臺等工具進行溝通交流。可以使項目組織更快地對信息作出反應,實現真正的動態管理。(2)由于縱向管理層次的簡化,中層管理者大幅減少,建設項目的指揮鏈條達到最短,使項目的決策者與項目的參與者擁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項目各參與單位之間的協調也變得更加簡單,實現了簡潔的責權利關系,減少了相互之間由于責權利不等產生的扯皮現象,提高了組織的運行效率。(3)由于組織管理幅度的擴大,而項目決策者的精力有限,一部分決策權必然下放,增加了其他參與單位的自主決定權,不會對被管理單位控制過多,避免了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產生的盲目指揮現象,有利于項目參與單位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力,有利于項目最大利益的實現。扁平化組織的特點無疑更加適合大型建設項目的管理,但其能夠順暢的運作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硬條件,能夠對大型建設項目進行高效率信息收集、處理、輸出的信息平臺的建立,這依賴于建筑信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二是軟條件,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及建筑信息數字化知識、熟悉整個項目實施過程的各專業工程師組成的高素質項目團隊的參與,這除了學校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外,更依賴于建設項目數據庫、知識庫的建立。

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術是對建筑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數字式表達。通過BIM技術可以將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建設、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完善從而生成整個建設項目完整的數據庫、信息庫、知識庫。在建設、運營過程中任何階段的參與單位都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本階段整個建設項目的有關信息,并且通過參與單位在建設項目中的建設、運營活動來不斷的修改、補充、完善,BIM具有以下特點[2]:(1)可視化。BIM技術的可視化是一種能夠同工程項目設計和管理之間形成互動性和反饋性的可視化,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溝通交流、討論決策都在可視化的狀態下進行。(2)協調性。在設計階段可以方便各專業設計工程師同時工作,最大限度地解決施工階段的碰撞問題。施工階段更加方便各參與單位了解工程施工過程,避免了互相之間由于配合問題而產生的矛盾。(3)模擬性。BIM技術可以模擬設計出三維的建筑物模型(3D模擬),也可以對加入施工進度(時間)模擬實際施工過程(4D模擬),再加入造價信息(費用)模擬資金使用(5D模擬)[3]。(4)優化性。在對項目的投資、進度甚至功能等要求發生變化時能及時調整項目方案,使設計和建造施工過程更加優化[4]。(5)可出圖性??梢暂敵鲆话愕慕ㄖO計圖紙,構件加工的圖紙。并且可以隨時根據現場施工管理的需要輸出建筑物任何部位的任何角度圖紙。

基于BIM的扁平化組織結構

BIM技術地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建設信息構成、處理和傳遞方式,目前,我國大多數工程項目都是使用手工進行工程信息的管理,與手工管理信息相對應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信息編碼、信息管理制度、信息流程圖等。該模式對于小型建設工程比較適用,一旦遇到技術結構比較復雜的大型建設工程則容易造成信息流失、難以保持信息一致性和準確性、信息更新難以跟蹤和管理等問題。人工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大型復雜工程項目的信息管理要求,落后于時代,將逐步被利用信息系統的信息管理模式所取代(見圖2[5])。建筑信息模型不僅在工程的設計和施工階段通用,而且可以支持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使得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能夠得到有效的組織和追蹤,保證信息從一階段傳遞到下一階段時不會發生“信息流失”,減少甚至消除了信息歧義和不一致。BIM技術運用一系列的計算機相關軟件將建設項目產品信息、建設過程信息、組織管理信息集成于一個面向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工程信息集成管理平臺,建立基于工程信息交換標準的信息模型,使所有項目建設期間產生的信息完全可追溯,保證了工程信息的準確性和完備性,同時簡化了信息的收集、查詢、檢索程序。BIM技術對建設項目各階段相關的工程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處理和共享,支持項目各參與方工作流程定義,從而實現項目生命期工程信息的集成管理。建設工程信息與管理組織的整合還可以建立更加開放的項目協同信息平臺,例如建設項目與外部共用的信息系統,方便外界對項目的了解和監督,有利于得到外界更好的支持。BIM技術背景下以建筑信息數字化,建筑信息構成、處理和傳遞方式的簡約化為主的信息集成管理的發展必然影響傳統的項目組織結構,基于BIM的信息集成管理的實現需要項目組織結構的支撐,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由于信息流轉不暢、組織缺乏創新力,難以滿足BIM技術對信息高度集成以及創造力的要求,進一步說明扁平化組織結構是BIM技術應用于大型建設項目的必然選擇。將扁平化組織結構與BIM技術相結合能夠更好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建設。首先,扁平化組織結構為BIM技術更好的應用于大型建設項目的實施提供了組織支撐,扁平化組織結構高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有利于建筑信息模型、建設管理數據庫、信息管理平臺的建立,其次,扁平化組織結構對于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的變化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快速反應的基礎就是建設信息的數字化,從而及時調整建設方案,實時更新建筑信息模型,避免環境變化帶來的損害;再次,BIM技術為項目管理組織對項目變化事前控制和動態控制提供技術支持,BIM技術為扁平化組織結構提供了一個可視化的決策平臺,通過BIM的可視化對環境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前預知采取預防措施,實現真正的事前控制[6]?;贐IM的大型建設項目扁平化組織結構的構建需要利用現代信息處理和傳輸技術,應用BIM技術,主要通過各種BIM軟件在獨立的服務器上建立BIM模型,并應用網絡技術建設能夠高效集成工程信息的信息管理平臺,由各參與單位的信息管理人員組成信息管理團隊,在平臺上對各自負責的大量復雜工程信息進行準確而快捷地處理和傳輸,形成多位一體的信息管理格局,使所有參與單位能最快獲得與己有關的工程項目信息,縮減原有的進行信息處理和傳輸工作的中間管理層次,實現項目管理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在信息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各參與單位,特別是業主與項目管理方應共同建立由具有BIM相關專業知識、熟悉整個項目實施過程的員工組成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形成數字化的多位一體的項目管理平臺。業主方通過項目管理平臺向各參與單位分別組建的工作團隊大量授權,以基于BIM的信息管理平臺為紐帶,參與單位與業主方,各工作團隊內下級管理者和上級管理者之間關系由傳統的被動執行者和發號施令者的關系轉變為一種新型的團隊成員扁平化的工作關系(見圖3),在這種基于BIM的扁平化組織結構中,包括業主方在內的各參與單位工作團隊均有參與工程項目決策的機會,各參與單位有關工程項目建設的建議決策指令均通過項目管理平臺分析確定后發出,能充分發揮BIM技術在項目管理和決策中的作用,增加各參與單位建設的積極性,提高團隊成員的獨立工作能力。圖3基于BIM扁平化組織結構關系圖基于BIM的扁平化組織結構的核心是通過BIM技術的應用來使大型建設項目的管理組織簡約化,減少管理層次,充分發揮各參與單位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項目的建設。各參與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使用BIM信息管理平臺的同時也在對信息管理平臺的信息進行修改、補充,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建設項目組織自身在不同的建設時期也是不斷磨合,改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建設項目扁平化組織結構中的每一個參與單位是建設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的受益者同時也是貢獻者,在保證建設項目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鍛煉了組織自身,提高了各參與單位的社會競爭力?;贐IM的扁平化組織結構能夠實現大型建設項目所需要的信息平臺和組織管理體系,其具有以下優點:(1)提供了包含建設項目審批立項、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直至拆除全生命周期的進度、質量、投資、合同、安全、地質、設計、管理、維護信息,詳細、完備地記錄了建設項目的實際建設管理過程,實現了真正的建設信息可追溯。(2)各參與單位相互之間建立的簡潔密切的伙伴關系能夠使整個管理組織成為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信息資源的高度整合共享有利于增加參與單位互相之間的信任,最終實現項目利益的最大化。(3)高度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信息平臺是各個參與單位集體智慧和知識的結晶,將其中有價值的知識和資料加以總結,能夠對以后各參與單位遇到的類似項目提供可靠的經驗數據。且數字化的信息更有利于信息知識的儲存及檢索。

BIM這一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已經引起了我國建筑業的研究熱潮,其應用已經逐漸深入到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個行業,必將改變現在較為粗放的項目組織模式?;贐IM的扁平化組織結構是為了適應大型建設項目組織環境日益復雜多變而提出的項目管理模式,重點在于應用BIM技術使建設項目管理層次減少和管理幅度擴大,扁平化組織結構與BIM技術的結合能夠互相促進,將加快數字化項目管理在我國的推廣。隨著建筑業數字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BIM技術與項目管理組織的結合必將更加深入,是實現大型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優化設計,合理制訂計劃,精確掌握施工進程的必然選擇,能夠進一步縮短建設工期,降低項目成本,提高建筑產品質量。

本文作者:徐友全劉欣工作單位: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