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拓展研討綜述

時間:2022-05-05 09:40:00

導語:農村經濟拓展研討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拓展研討綜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蘇南農民憑借本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發展地區經濟。從農業的飛躍到鄉鎮企業的創新,從集體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起步到個體私營經濟和混合經濟的大發展,從對外開發區的建立到資本市場的運作,蘇南人闖出了一條通向富裕和成功的現代化道路,顯示了他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突出的聰明才智。

關鍵詞:蘇南;鄉鎮企業;協調發展;新農村建設

Susouthvillagetheeconomicdevelopmentstudyanoverview

Abstract:Sincereformandopeningup,Surinamefarmersintheregionbyvirtueofsuperiornatural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Theleapfromagriculturetoruralenterprisesinnovationfromthecollectiveeconomyandtheexport-orientedeconomytothestartoftheprivateeconomyandthemixedeconomyofdevelopment,fromtheexternaldevelopmentzonesintheestablishmentofthecapitalmarketoperations.BlazingasouthernpeopletowardsaprosperousandsuccessfulroadofmodernizationTheyshowedusthefightingspiritandoutstandingtalent.

Keywords:Suriname;Townshipenterprises;Coordinateddevelopment;Newruralconstruction

蘇南地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創造了聞名遐邇的“蘇南模式”。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蘇南地區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依據自身條件,從實際出發,超前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子。蘇南地區的實踐表明,新農村建設的探索過程,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是在超前性探索中,“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積累經驗,大踏步前進的過程。[1]

一、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表現出獨具的特點與形態,它在自身發展中也會有起伏有峰谷。看待蘇南,我們始終反對孤立的、靜止的、排斥的、爭斗的觀點,而是堅持客觀的、動態的、包容的、相互比較、取長補短的態度。[2]

20年的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蘇南農村經濟取得的極其輝煌的成就,充分印證了鄧小平理論和建設社會主義特色新農村的深刻內涵。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蘇南地區一方面注重加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工農業并舉、城鄉并重,超前探索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3】

張益新在《加速推進蘇南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就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以下幾點:【4】

(一)以高效農業為特色的蘇南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農業的發展過程,就是在比較優越的水土資源條件和精耕細作的傳統基礎上,在長期重視農業的指導思想推動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發展的過程,高效農業成為蘇南農業的鮮明特色,并呈現穩定快速的發展態勢,展現出幾大新亮點:蘇南地區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吸引外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參與高效農業發展的力度很大。【4】

(二)以鄉鎮企業為先導的蘇南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蘇南地區是我國鄉鎮企業的主要發祥地,創造了以公有制為主體、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和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為主要特征的“蘇南模式”。以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蘇南地區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村經濟的主體力量,在蘇南農村經濟中的份額曾經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蘇南地區一方面大力促進鄉鎮企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村富民合作社,既盤活了集體資產,豐富了農村的所有制形式,也促進了農民增收。如今在蘇南地區,以鄉鎮企業為先導、集體經濟為主要所有制形式的農村經濟格局,正在轉變為集體經濟、外資經濟、民營經濟、股份制經濟競相發展的局面。蘇南的農村經濟實力更強、體制更活。【4】

(三)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為重點的農村面貌明顯變化

蘇南農村不僅保持著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同步發展,促進了農村面貌的改善。所有縣都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交通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農村居住條件看,整齊劃一、嶄新漂亮的農民新居和設備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農村居住小區在蘇南地區到處都有,蘇南農村面貌實現大改變。【4】

(四)以打破二元分割為特征的蘇南城鄉關系加快改善

近幾年蘇南地區更多地從城鄉融合的角度來考慮發展問題,以區域布局規劃、都市圈劃為導向,順應長三角一體化趨勢,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善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蘇南城鄉發展開始走上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優勢互補、持續發展之路,促進了該地區的科學發展、有序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4】

二、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

新世紀之初,蘇南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城市化的要求,在加快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和實現“三個集中”(即工業向園區、開發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進程中,農村發展出現了三個顯著變化,即農村土地經營由家庭承包自營向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股份化經營轉變;經營規模由超小規模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經營上地的農民由兼業型向職業型轉變。【5】

孫頷、吳镕在《蘇南農村經濟新格局的特點及其發展》中指出,蘇南地區是我國沿海地帶農村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局。研究其特點有利于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業的道路。【6】

目前,在“蘇南模式”的基礎上,蘇南地區已經形成以股份制(混合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民資的崛起、園區式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是21世紀蘇南發展的新特點。【7】

(一)民營經濟后來居上

蘇南地區民間投資高漲,個體私營經濟迅猛發展。民間資本的積累不可低估,民資的崛起迎來個私經濟的大發展,這是我們培育壯大民族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好時機。企業正在成為市場的主體,民眾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民營企業的發達壯大,對百姓的富裕、就業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安定都有著積極的意義。【8】

(二)園區式的外向型經濟

江蘇省已從狹隘的省級區域經濟發展成為與全球經濟密切聯系的開放型的經濟區域,蘇南地區的企業主攻國際市場,全方位向外發展,技術和管理以高新技術為主導。蘇南外貿依存度(出口額/GDP)30%,高于全國平均數10個百分點外資依存度(實際利用外資/GDP)12.2%高出全國平均數1倍多。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己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9】

(三)農村城市化步伐加快

蘇南地區城鎮化水平在全國屬于領先水平。長江下游太湖周圍的三角洲地區,封建社會后期己經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日前這一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區域己被公認為世界六人城市帶之一。長江二角洲區域正在邁入經濟一體化的門檻上,滬、蘇、浙三省政府積極謀求破壁互融、實現一體化。緊靠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的蘇南地區抓住外資向長江三角洲集聚的機遇,抓住太湖周圍地去經濟騰飛到來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10】

三、蘇南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蘇南地區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為了建設更好的未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并在這基礎上加以糾正和改革,以便掃除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和陰霾。就江蘇而言,盡管各地都很重視新農村建設,但關于農業、農村、農民,通過這次民意調查,也發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1】

(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盡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總體來看,農村的基礎設施仍顯薄弱。統計表明,在農村居民認為新農村建設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排在首位。

(二)義務教育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文化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全面實行免除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有利于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更好地培育人才。有些地方不顧黨和國家的三令五申,對義務教育政策貫徹不利甚至熟視無睹,有些學校通過其他方式將負擔轉嫁到學生身上。

(三)精神文化建設亟待加強

精神文明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人們的精神生活枯燥乏味,致使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抬頭。傳統文化缺乏保護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倫理道德缺失使其受到挑戰。文化糟粕文化垃圾嚴重侵蝕著人們的思想,青少年犯罪不斷攀升。

(四)城鎮化建設過程問題突出

蘇南地區的蓬勃發展為蘇南地區城鎮化帶來一次機遇,但同時值得注意的囿于傳統布局的城鎮建設也正暴露和潛伏著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12】

1.城鎮化水平依然相對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蘇南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仍未達到的合理范圍,表現為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12】

2.小城鎮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

小城鎮人口聚集不夠,第三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小城鎮建設等級層次不突出,重復建設嚴重,縣以下的區域中心和建設重點模糊,各鄉鎮規劃自成體系、各自為政,造成資源的極度浪費;還有小城鎮建設個性單一,盲目照搬,以至于大部分小城鎮功能結構、產業結構、平面布局和建筑設計單調雷同,難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12】

3.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突出

蘇南地區是我國的魚米之鄉,土地資源非常寶貴。隨著城鎮的擴容,大量耕地被蠶食。城鎮人口的膨脹還帶來日益嚴重的生活污染。由于城鎮(特別是小城鎮)處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尤其是污水處理設施遠遠跟不上城鎮人口的增長,生活污水直接排向周圍的大小河道,成為繼蘇南地區鄉鎮企業點源污染后又一重要污染源。【12】

四、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對策

蘇南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改革,改革促使蘇南不斷出現新的局面。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所有制改革不斷走向縱深,蘇南鄉鎮企業在改革中“脫胎換骨”。蘇、錫、常地區是我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曾以鄉鎮企業、集體經濟和市場改革為特征的蘇南模式,通過第一輪、第二輪改革,甚至第三、第四輪改革,通過一次比一次深入的改革,產權更加合理,制度更加創新,機制更為靈活。產權明晰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向前發展。【13】

(一)轉變政府職能

普遍建立綜合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致力于建設廉潔、勤政、高效、務實的服務型政府。以提高行政效能為核心,以規范行政行為為重點,建設“服務型政府”。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重視培育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著力構建管理規范、運作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培植一批與國際接軌、精通世界貿易組織事務的專業服務機構,引入國際中介服務的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增加服務品種,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14】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搞市場,先保障;奔小康,先健康”。狠抓了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完善和改革,特別是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蘇南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由政府包攬的,探索建立以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政府、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力度,以農村醫療保險為突破口,按照“政府牽頭、行政推動、片管分離、專業化保險公司運行”的原則,采取個人交納、集體扶持、政府補貼的辦法,委托太平洋人壽保險無錫公司運作,推行農村住院醫療保險制度。為經濟發展除去后顧之憂。【15】

(三)加快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政企分開

黨的十五大以后,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全面鋪開,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從目前改制中反映出的一些情況看,改制的指導思想、改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

(1)必須明確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弄清鄉鎮企業產權改革的意義。

(2)尋找恰當的產權改革方式,在總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允許多種方式并舉,因廠制宜,一廠一策,不搞一刀切。條件成熟的,可以一步到位,條件欠成熟的,可以分步實施。[16]

(四)注意區域系統內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和城鎮

自身的科學規劃蘇南地區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很高,城鎮發展歷史悠久,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城鎮體系內各城鎮空間的相互聯系,又保持相互間的合理間距,利用自然條件,綜合平衡,達到城鎮布局的最優化;二是依據城鎮性質、功能和區域發展的客觀要求,著力形成重點突出、梯度輻射、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鎮層次等級結構;三是打破行政界限,淡化地域觀念,強化接受上海、沿海城市乃至國際輻射的能力,擺正自身在上海都市圈和長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四是按照總體控制、分類指導、強化內涵、網狀發展的城鎮建設指導思想和適度聚集、優化結構的布局重構原則。【17】

(五)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找準自己的發展位置

蘇南農村經濟要實現再創輝煌,絕非是重復昨天的發展軌跡,而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在新的發展層面上展現輝煌。因此,蘇南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的新一輪發展將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即既要摒棄“棘輪戰術”,又要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還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18】

結語

蘇南的發展路徑是其發展目標、發展政策的具體體現,正是依賴于這樣的發展路徑,才有了蘇南的率先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才有了蘇南人本導向的發展觀、富民導向的財富觀的真正實現,才有了蘇南得以率先建立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豐富經驗。【12】

參考文獻:

[1]王霞林.蘇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超前探索與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06(7).

[2]朱根寶,陸國鈞.“蘇南模式”在實踐中發展[J].江南論壇,2003(15).

[3]徐偉榮.蘇南農村經濟20年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常熟高專學報,1999(1).

[4]張益新.加速推進蘇南農村現代化建設[J].21世紀經濟報道,2005(6).

[5]張菁.蘇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與特點[J].現代經濟探討,2003(3).

[6]孫頷,吳镕.蘇南農村經濟新格局的特點及其發展[C]//孫頷.中國農學會學術論文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7]王霞林,黃勝平.蘇南經濟發展模式的最新調查[J].江海學刊,2003(6).

[8]KinkaidCook.ThepresentconditionandthecounterplanofSusoutheconomicdevelopmentofthevillageprivatelyowned[J].JournalofJiangSuRadio&TelevisionUiversity.vol.10No.4.

[9]曹寶明.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蘇南發展模式”的分析與解釋[J].江海學刊,2005(1).

[10]吳大聲.蘇南農村城市化的基本特點及其發展趨勢[C]//吳大聲.江蘇學術文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11]范建.江蘇新農村建設百姓認知度調查報告[R].江蘇省統計局,2007-6-25.

[12]梁湖清,劉榮增,朱傳耿.面向21世紀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城鎮化持續發展的思考——以蘇南地區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2(2).

[13]華軒忠.對蘇南農村經濟發展中盲目性的思考[J].江南論壇,1993(6).

[14]錢振明,錢玉英.蘇南農村經濟發展中政府的作用[J].探索,1996(6).

[15]陳頤論.蘇南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M].南京:江蘇省人民出版社,2004.

[16]明華.關于鄉鎮企業發展中的若干問題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1999(9).

[17]蔣鳴鹛.蘇南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調適[J].“三農”問題研究文選,2006.(3).

[18]張玉慶.蘇南農村發展新探索[J].江蘇農村經濟,2004(10).